•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中医针灸文化的骆越文化“基因”

谢 寿球

5月 10, 2024

韦英才

前言

中医针灸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医学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中华四大优秀文化(武术、中医、京剧、书法)的代表之一。

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

现在,学术界已公认针灸技术起源于南方的骆越故地,是古骆越人对中华医学和世界医学的重要贡献。

中医针灸的许多重要名词都起源于古壮语,只有古壮语才能解释它的意义,名随主人,说明针灸技术是古骆越人的发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前,针灸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解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分《素问》和《灵枢》两册, 被称为中医学的鼻祖。

《素问·异法方宜论》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一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普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黄帝内经

二、何为九针

《黄帝内经·灵枢》有一篇叫”九针论”,说当时的金属针有九种,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要据情选用。

九针

三、寻找针灸基因

(一).砭石针。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 砭石针曾在大明山地区大量发现,据碳十四对同时出土的人骨检测,这些砭石针的年代在旧石器时代,距今3万多年,是我国出现最早的砭石针。

隆安出土的各式砭石针

(二)伏羲制针传说。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内经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

(三)帛书传说。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全面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该书比《黄帝内经》还要早,被学者称为中医针灸文献之源头。

(四)马头青铜针。 1985年, 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商周古墓葬群出土二枚青铜针灸针(下称马头青铜针)的出土,为旁证九针从南方来找到了证据。

据考证,认为该针的使用族体为壮族先民,并从广西的特殊的病种治疗需要、自然环境及民俗探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广西武鸣青铜针灸针为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金属针灸针具,旁证了《内经》九针从南方来的历史记载。

武鸣马头元龙坡出土我国最早的两枚青铜浅刺针

(五)中医针灸的许多重要名称都来源于古壮语,如“任督二脉”,用古壮语直译就是“筋、骨二脉”。中医的许多穴位名称只有用古壮语才能解释。如“合谷”意为两指根汇合的地方。“劳宫”意为大弯弓。“昆仑”意为头部的根,等等。

四、针灸的发展

战国至西汉时期,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逐渐得到了推广。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皇甫谧所着《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针灸专着。两晋、南北朝时期,针灸专着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皇甫谧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针灸大成等大量的针灸专著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浸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22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针灸逢源》为书名。清·李学编撰。六卷。成书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卷一至二,选辑《内经》中有关针灸的条文;卷三收集历代各家针灸论述和歌赋;卷四为经穴考证,首载经穴361穴,为今所从;卷五至六,为疾病的分门论治.。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结语

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岭南的一支越人。关于骆越的青铜文化,过去由于发现的考古学资料较少,文献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往往只知道有铜鼓一事,至于骆越是否经过青铜时代,是否产生过自己的青铜文化,其面貌和内涵怎样,却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埋藏在地下的大批墓葬和青铜器相继发现,再现了骆越青铜文化的面貌和发展盛况,为我们了解骆越青铜文化的产生、内涵以及其与周围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武鸣县马头乡青铜针的发现,既是骆越青铜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针灸文化源头之基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