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 9月 10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梁庭望先生新著《壮族历史文化研究》出版

谢 寿球

11月 28, 2021

微信图片_20220102235225_副本.jpg

梁庭望先生新著《壮族历史文化研究》

梁庭望先生是全国著名的民族文化学者,也是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从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他一直担任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总顾问,是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的顶梁柱。梁庭望先生的新著《壮族历史文化研究》是他从事壮族历史文化研究60多年心血的结晶,凝聚了梁庭望先生对壮族历史文化的许多真知灼见,是青年学者学习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教科书。

《壮族历史文化研究》全书40万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11月第一次印刷。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102235217_副本.jpg

梁庭望先生为骆越文化研究会会员购书签名

梁庭望,壮族,1937 年出生于广西马山县。196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留校任教。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壮族历史文化教研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整体综合研究。先后出版《壮族文化概览》《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中国民族百科全书(10卷第11)》《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等专著、合著、主编著作50余部。发表《论中华文学的多元结构和丰富内涵》等学术论文400多篇。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

微信图片_20220102235234_副本.jpg


梁庭望先生为骆越文化研究会会员购书盖上自己的印章

微信图片_20220102235209_副本.jpg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梁庭望先生出席为读者购书签名仪式

前言

 

     《壮族历史文化研究》是我从事壮族历史文化研究60多年心血的结晶,现将这些篇章重组,形成这部比较完整的壮族历史文化著作。全书分为民族足迹、壮族文化、壮族语言文字、铜鼓文化、诗坛歌墟、壮族文学、壮族艺术七个部分。
    此书部分篇章是我教学行政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更多的是退休以后得以自由支配时间的产物。由于种种原因,壮族青少年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所知甚少,我也一样。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任务是教授壮族文学,而教文学必须懂得背景–民族历史文化。
 原来不知道壮族有什么历史文化,寻找进门的路就很迷糊。材料是有的,但很零散,还有负面的,壮族地区常常被视为“蛮荒”之地,开始真的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留校以后我决定到家乡寻根。在田野调查中,原来身处其中而没有意识到是珍贵的东西,俯拾即是,令我惊奇不巳。在中国,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形成的。我以这个理念为引导探讨下去,才知道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祖国有过多项重要贡献的民族。壮族的稻作文化、海洋文化、青铜文化、花山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大石铲文化、歌墟文化、纺织文化、果林文化、医药文化等,都对祖国做出过贡献。壮族是一个国家向心力极强的民族,她分布在祖国的南疆,为保卫祖国的领土领海做出很大的牺牲。1010 年交趾封建王朝独立,常常蚕食邕州边陲领土,但最终都没有得逞。近代以来,壮族地区壮族汉族人民携手并肩,使企图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魔爪始终无法侵入广西。那时中国东南沿海各省,西方列强几乎都打进去了,唯独广西打不进来。“番鬼”一脚刚刚踏进镇南关(今友谊关),就被冯子材率领的汉族壮族军民打得狼狈逃窜,其司令官也受重创。
    探索过程常常令我兴奋。例如,1995
 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成果里,湖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宫出土的碳化稻粒,经鉴定有人工栽培干扰,距今为18000–20000年,刊《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碳化稻粒。道县属于壮族苍梧古国地域范围。这说明,道县碳化稻粒是苍梧先民留下的,壮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较早发明水稻人工载培方法的民族之一,对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壮族文化的丰富多彩里,我想到其他少数民族也一定跟壮族一样,十分丰富多彩。于是我的研究逐步扩大,从壮族扩大到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又扩大到55个民族的文学的总体综合研究,进一步扩大到对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关系的探索,提出了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综合研究的有关论文,已经收拢在另外的《梁庭望民族文学论文选集》里,本集不再收录。《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和《壮文论集》已经出版,相关文章本集也不再录入。
    对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我在若干方面有所领悟,主要是:
 (1)壮族文化属于断裂型文化; (2)壮族经过东方奴隶制; (3)以壮族为主力建立的骆越方国,对开辟岭南和南海厥功至伟; (4) 壮族是中国较早发明水稻人工移栽技术的民族之一; (5) 壮族文学的运动曲线; (6)壮文和汉文功能互补论; (7)刘三姐魅力之谜; (8)花山岩画主题形象是人身蛙形的蛙图腾;(9)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路探索; (10) 壮族的爱国情怀,侬智高是个爱国者;(11) 历史上中原难民的多次南迁和壮族祖先的包容心态; (12) 陆荣廷在反袁世凯称帝中立奇功; (13) 歌墟起源于对偶婚; (14) 壮族的伦理道德渊薮《传扬歌》; (15) 壮族宗教属于过渡性原生型民间宗教。但无论从纵向上或横向上看,都揭示不了壮族历史文化的整体面貌。有的只是浅尝辄止,有待后人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本书仅探索壮族历史文化的主要方面,供读者参阅。谬误难免,祈请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