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4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梁庭望:骆越方国的西部文化遗存

谢 寿球

12月 20, 2016

initpintu_副本_副本.jpg

骆越方国的西部文化遗存

梁庭望

 

骆越方国是商周时代建立于岭南的中国地方政权,产生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灭亡于公元前111年。存在上千年之久,地域广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骆越文化。

一、  建立骆越方国的民族

(1))骆越方国的创建者,是中国的壮族、布依族、黎族、侗族、傣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的祖先骆越人。主体民族是壮族。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为16 926 381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五岭之南的广大区域。其中,14448422人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全国壮族的85·36%;1215260人分布于云南,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主,占7·2%;877509人聚居于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及怀集县等地;52577人分布于贵州省,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主; 45909人分布于海南省;30387人分布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另外,由于工作需要等各种原因,有302226人分布到了全国的各个省市。越南岱侬族、侬族210多万人也属于壮族。全世界壮族加起来近2000万人。

(2)布依族:主要聚居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和广西西北等地,和汉、苗、侗、仡佬、壮、仫佬、毛南等民族交错相邻。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的布依族人口总数为2,971,460人。其中,贵州地区的布依族有2,798,200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毕节地区、遵义市、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云南的布依族人口为54,695人,居住在曲靖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四川的布依族散居于宁南、会东、木理、普格等地。在广西和越南的北部也有布依族散居。

(3)黎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黎族人口为1,248,022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贵州、广东雷州半岛、广西、浙江、云南等地。其中,海南省黎族人口1 172 181人,占全国黎族人口总数的93.9%,主要聚居在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市县亦有散居。贵州省黎族有56,082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关岭一带。广东雷州半岛、广西、浙江、云南四省的黎族人口均超过千人。目前全国各地都有黎族人生活。

(4)侗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人数为2,960,293人,其居住地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大片地区以及湖北西南部。其中,贵州的侗族人口最多,有1 628 568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湖南侗族人口位居第二,有842 123人,以怀化、邵阳两市人数最为集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侗族人数有303 139人,主要分布在柳州、桂林两市,以三江侗族自治县最为集中。湖北侗族69 947人,集中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在全国各省区都有侗族人散居。

(5)水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水族人口为406 902人。他们主要聚居于贵州、广西交界,即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以南的都柳江和龙江上游一带。贵州省境内的水族人口为369 723人,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水族人最多,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人数为189 128人,三都周边的都匀市、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等均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水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葱姜、剑河、黎平、福泉等县市均有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水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来宾、河池等县市,人口9 995人。

(6)傣族:2000年普查人口有1 158 989人。傣族的祖先原是广西南部骆越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前后岭南越人移居东南亚时,沿着中越、中老、中泰、中缅交界向西南迁移,落籍于云南的澜沧江、怒江中下游,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至今傣语与壮语南部方言接近,可以大致通话,就说明傣族与壮族南部方言居民即古骆越居民关系密切。傣语与壮语同属于壮傣语支。

7)仫佬族: 2007年,全国的仫佬族人口为20.74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广西的仫佬族居住在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中心的地区,包括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都有仫佬族聚居。此外,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都有仫佬族散居。广西的仫佬族人口共计17.7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85.34%。在贵州,仫佬族的居住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南部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福泉等都柳江流域的市、县。

(8)毛南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的毛南族人口总数达107 166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环江、金城江、南丹、宜山、都安等县市,其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人口为58988人,占全国毛南族人口的50.9%。此外还有部分分布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惠水、独山一带。目前,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毛南族自治县,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毛南族自治乡。 

                二、骆越方国在文山的踪迹

骆越方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地方政权,其北界在浔江以南与西瓯方国交错;西北界在红水河一带与夜郎方国为邻;东界达到广东省西南高州、茂名一带;南界达到海南岛和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西南一度达到交趾、九真;西部达到今云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与滇国为邻。骆越方国管辖过的上述地方,留下了浓重的文化遗迹,有大量的骆越语地名。举“水田”为例,在所有壮侗语族民族留下的地名当中,以“那”字地名最多,反映了壮侗语族民族稻作文化的高度发达。“那”在不同民族中声母有变化,但韵母不变。壮族、布依族、西双版纳傣族叫做“那”(na2);德宏傣族叫“腊”(la2):侗族、毛南族叫“下”(?ja2);仫佬族、水族叫“拉”(?ra2);黎族叫“达“(ta2)。人们开辟出田畴,就用上述这些“田”名给那个地方命名,于是以“田”命名的地名遍布壮侗语族民族分布的地方。例如有泉水灌田的地方叫做“那播”,“那”即田,壮语读naz(na2);“播”读mboq(bo5),即壮语泉水,合起来即是“泉水田”。久而久之,那个地方便被称为“那播”村,成了地名。“那”的地名分布最广,在广西,以西江、黔江、龙江以南分布最为密集,仅地图上标的就达到1300多个,未标的就更多了,这些地方正是骆越故地。

骆越方国的西部与句町为邻,句町东界也就是骆越西界。《汉书·地理志》载:“句町,文象水东至增食入郁,又有卢唯水、来细水、伐水。”文象水即右江之源西洋江,增食即田阳、田东一带,可见句町与骆越在百色西部交错。同书句町县条师古注引应劭曰:“句町县,古句町国。”句町县在今广南县和富宁县一带。《水经·温水注》云:“温水又东迳增食县,有文象水注之,其水导源牂牁句町县。”温水即右江。王先谦《汉书补注》云:“(句町)在宝宁(广南)、百色、泗城、镇安之间。”“其地位牂牁南境,与交趾、郁林两郡相接。”杨守敬《水经注疏》卷36载:“句町在开化(今文山)、镇安之间。”可见骆越方国的西界应当在西林、那坡一线与句町相接。由于骆越方国的西部疆域,在句町建国之前曾经到达今云南文山州一带,故骆越人以鸟为图腾。据《云南壮族“莱瓦”艺术图像集成》载:“追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侬人崇拜鸟。崇拜‘骆閧’。‘骆’指‘鸟’,‘閧’即‘皇’或‘王’,‘骆閧’可意译为‘鸟之皇’或‘皇鸟’。”“今侬人女性穿戴的传统服饰,称‘师侬’,可意译为‘鸟衣’,其特点为大袖似鸟翅,衣角椭圆上翘似鸟翼,侬语称‘必迪兰’(鹰翅膀);侬人的百褶裙在臀部著禽尾,侬语称‘盘拜’(禽尾);银项圈铸成鸟首,侬语称‘图侬’(鸟头);早期侬人女性以束胸缠乳房如水鸟白鹭、天鹅之美,侬语称‘骆罕养。’侬人的鸟图腾文化遗迹还保留在侬语名词中,如人的灵魂称为‘骆命’和‘命侬’,意译为‘鸟命’和‘绿色生命’。侬语称太阳为‘乜堂卍’,意译为‘太阳母’。壮族先民认为太阳似鸟,在天上像鸟一样飞翔。综上所述,将‘侬’作‘鸟’来追溯,‘濮侬’一词即可直译为‘人鸟’,即鸟人,侬族也可以称‘鸟族’,汉文古籍曾描述古越人讲‘鸟语’。”[1]今广泛分布于文山州文山、西畴、麻栗坡、砚山各县,称为“濮侬”,崇拜“骆閧”,意思是“鸟之王”、“皇鸟”。“古代壮族先民——骆越人,也被称为鸟人,‘骆越’的‘骆’,壮语发音为‘luo’,‘luo’就是鸟的意思,这与越人的鸟崇拜、鸟图腾有着渊源关系。”[2]其女性衣服称为“鸟衣”,大袖似鸟翅膀,衣角椭圆似鸟翼,百褶裙在臀部翘起像尖尖的鸟尾,甚至早期女性的乳罩也做成像水鸟或天鹅之态。在濮侬人的语言当中,人的命运“骆命”也称“鸟命”。

这些浓浓的骆越踪迹,说明骆越西界曾经到今文山一带。战国时代,文山濮侬人崛起建立了句町国,骆越方国的西部疆域东缩到百色西部,在田林、西林一带与句町为邻。

三、骆越在百色的踪迹 

骆越方国在百色的文化遗存相当浓郁。1972年7月,在西林县普驮粮站发掘用铜鼓套合作为葬具的二次葬墓,两大两小4个铜鼓两两互相套合,最大的一件鼓面直径78厘米,通高51厘米,胸部有六组羽人划船纹,鼓腰有十二组鹿和羽人组合纹饰;最下面的一个铜鼓腰部也有羽人和船纹;另一件铜鼓被切去多半,只剩下鼓面和鼓胸,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周围围绕这一圈翔鹭。羽人特别生动,头上耸立着高高的羽翎,两臂张开,人身扭动,身着吊裙,裙裾象鸟的尾巴那样长长地往后拖,随风飘舞,整个人身变成鸟人,生动异常。一个铜鼓上有六组船纹,船被打扮成鸟的形状,船工皆戴高耸的羽冠。类似图像在贵港出土的铜鼓上也有发现,分明是骆越的代码和符号,图腾的意念十分明显。[3]

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娅王的传说,经研究,这是一位骆越女王。她的死形成国殇。自古在壮族各地传承的民间巫事活动的“哭娅王”,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七到七月二十,历时五天。 “娅王”在巫歌里被尊称为“母王”,整个壮族地区都流传一个传说:她死去的那天,所有的麻雀都不叫了,这暗示她是鸟王,也就是骆越女王。流传在百色百兰乡那伏村那仗屯的《哭娅王》[4] ,说“天下只有一个母王”,“天下由母王做头领”,不仅人们痛哭悼念,鸟类噤声,甚至所有动物都来哭娅王,歌中涉及的动物生灵除了飞鸟类的麻雀、水鸟、毛鸡、斑鸠、喜鹊、鹧鸪、燕子等,还有家畜家禽类的水牛、黄牛、马、羊、猪、猫、鸡、鸭、鹅等;动物昆虫类的老鼠、蚂蚁、蝼蛄、马蜂、蜜蜂、蝴蝶、蟋蟀、蜘蛛、蜻蜓等;水生物类的鱼、虾、青蛙、田螺、乌龟、螃蟹,等等。麻雀是这样哭的:“母王呀,我是一只小麻雀, 我也来哭我的母王。人家在晒台上晒谷, 我们成群下来啄食。人们就骂我们心黑,说白米谷子都会吃,一天不知要吃去多少,水牛耕田的大把收成,粮食堆满谷桶堆满仓,麻雀吃一点算的了什么?阳世间请别咒骂我们。”

在广西田阳县田州镇那(下有田字)厚(前有米字)村,有一个娅王庙,庙的正中神台上立有三块近圆柱型的条石,上端都裹以红布条。当是原始宗教生殖崇拜的遗韵。抑或是稻粒形象,表达壮人对稻神的崇拜。三条石的前方悬挂一八字形黄色帐幔,帐幔两侧的柱子上悬挂一民族风格的对联,上联是:“布造稻谷雅王兴缘辉百越”,下联是:“祖兴甘蔗承袭那址耀南天”。对联壮汉合一, “雅”即“娅”,意思是祖母、祖神、女神,“雅王”即“娅王”,也就是女王、祖母王。三条石上方墙上新近绘制了七幅神像,中间三幅,自左至右分别为武将、男神、女神,脚踏彩云。男神持关公青龙偃月刀,但他却不是关公,无长髯,刀刃上竟然缠着一条蛇,别开生面。男神脚下有两龙,女神脚下有两凤。他们都头顶太阳。此三神所处位置,与庙不协调。三神像右侧的两神像,右为男神,左为女神。男神左手持稻穗高举,右手弯于胸前持灵芝。女神露乳赤足,头插两根羽翎,上托一日。左手持稻穗高举,右手弯于胸前持芭蕉。左肩外有一飞燕,右身外侧有一飞凤。三神右侧也是两神像,两神均脚踏云彩。右为水牛王神像,左为女神像。水牛王左手持稻穗高举。女神像则右手持稻穗高举,左手托葫芦曲至胸前。女神左肩外有两飞燕,右侧身外有一飞燕,飞势活泼生动。三女神像当与娅王有关。而直接有关连的当属悬挂于牛王前的铜钟。其上铭文雕刻“娅王庙”三字。娅王庙的主神娅王形象颇为奇特,为一老妇双手双足拥抱太阳,神名为“娅王麽乜”,意思是“娅王麽母”,“娅王”说明她掌握了地方政权;麽即麽教,“麽乜”即麽教之母,说明她掌握了神权,也就是集政治权利和宗教权力与一身,政权和神权集于一身是古代君王的常规。在“娅王麽乜”的介绍文字中,她被称为“壮始祖娅王”,碑记介绍中称她在右江河谷古代被“崇拜为守护神、爱情神、希望神、幸福神、成就神、丰收神、长命神,是掌握生活之神。”《碑记》中引用了原碑文,有 娅王去世“狂风骤起,千鸟愁至,万兽悲来,雀驾云天”之句,这正是骆越的代码和象征——鸟崇拜。娅王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燕子,是为鸟崇拜点题,娅王因之正是骆越女王的象征。


梁庭望先生考察娅王庙

梁庭望先生一行在娅王庙与村民合影

娅王像

布洛陀是壮族祖先部落联盟时代部落领袖的综合化身,是母系氏族开始转化为父系氏族时期酋长的典型,壮族的人文初祖。布洛陀在壮语中为baeuqroegdaeuzbaeuq是酋长、老者的尊称,roeg即鸟,daeuz是大人、酋长、首领、领袖,所以baeuqroegdaeuz(布洛陀)的意思是“鸟部酋长”、“鸟部首领”、“鸟部领袖”。鸟部后来做大,兼并了多个部落或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鸟部落为中心,聚合花部落、雷部落、蛟龙部落、蛙部落、水牛部落、黄牛部落、虎部落、鱼部落、犬部落、天鹅部落、蛇部落等十二大部的骆越方国,所以布洛陀是骆越方国的先祖,骆越方国是布洛陀的后代。在布洛陀时代,以他为代表的壮族先民,创造了光辉的稻作文化,从而成为壮族的人文初祖。商周时代的西瓯骆越方国,是在布洛陀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布洛陀文化孕育了骆越文化。

2012年,在百色地区平果县甘桑屯发掘出了几十块石板,其上刻满了古文字,初步统计已经有1400多个单子。虽然这些字现在还没有破解,但从探方中出土的文物作为伴随物来判断,专家们一致认为,它们是骆越方国文字。此类文字的发现,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说明骆越方国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文明。对于理解骆越方国有能力开辟东路海上丝绸之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骆越方国在其管辖范围各地,文化遗存还很多,而且不同地域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丰富多彩,有待后人去挖掘弘扬。这在与“一带一路”的衔接上,意义很大。



 

1王明富、金洪:《云南壮族“莱瓦”艺术图像集成》12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2王明富、金洪:《云南壮族“莱瓦”艺术图像集成·鸟崇拜》50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3陆辉、廖武仕主编:《铜棺铜鼓之乡——西林》316——317页,西林,县志办公室铅印本,1991

4黄桂秋著:《壮族巫信仰研究与右江壮族巫辞译注(上)》296页《哭娅王》,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采录于广西百色百兰乡那伏村那仗屯。演唱者:韦美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