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4月 20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郭安胤:吴春俚郡建制初考

谢 寿球

11月 6, 2017

w.jpg

吴川市区


俚郡千年古,吴川万载春

——吴春俚郡建制初考

郭安胤

 

内容摘要:历史书籍对吴春俚郡的记载不多,《南齐书·州郡志》只有很简略的记载,所以人们不知道吴春俚郡在哪里。笔者通过阅读史籍资料、地图和田野考察,从吴春俚郡和吴川县的相关历史,所辖范围,俚僚族群对川读春音来考证,初步得出结论:吴春俚郡就是吴川。南朝宋(公元420—479)设吴川县(吴春县),齐永明六年(公元488)升吴川县(吴春县)为吴春俚郡,梁(公元502—557)讨平俚洞改吴春俚郡为平定令(县),陈(公元557—589)不改,隋(公元589—618)改平定令(县)为吴川县。

 

关键词:吴春俚郡  吴川县  考证  疆域  语音

 

历史书籍对吴春俚郡的记载不多,《南齐书·州郡志》等一些史籍资料只有很简略的记载,所以人们不知道吴春俚郡在哪里,吴春俚郡是中华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以俚人族群命名的行政建制,应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笔者多年来一直研究俚僚文化,通过阅读的历史资料和对俚僚族群地区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比较古今地名、各地方言,尽量去发现俚僚族群所留下的文化痕迹,并比较相关州郡县的疆域范围,对吴春俚郡做了初步的考证。

一、对历史资料记载的考证

(一)历史资料关于吴春俚郡的记载

历史资料对吴春俚郡的记载很少,《南齐书·州郡志》“越州”条载:临漳郡(漳平丹城劳石容城长石都并缓端)、合浦郡(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宋丰宋广)、永宁郡(杜罗金安蒙廖简留城)、百梁郡(百梁始昌宋西)、安昌郡(武桑龙渊石秋抚林)、南流郡(方度)、北流郡(无属县)、龙苏郡(龙苏)、富昌郡(南立义立归明)、高兴郡(宋和宁单高兴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思筑郡(无属县)、盐田郡(杜同)、定川郡(兴昌)、隆川郡(良国)、齐宁郡(割郁林之新邑、建初二县并)、越中郡(无属县)、马门郡(钟吴田罗马陵思宁)、封山郡(安金)、吴春俚郡(无属县)、齐隆郡(无属县)等二十郡五十五县。当时越州辖域最大时相当于今北海市全境、浦北县、灵山县、玉林市大部、湛江市全境(吴川市等五市县五区)、茂名市部分、海南省全境,总面积约77800平方公里。汉晋时,岭南地只设广、交两州,据吴增仅《三国郡县志》载:“以南安(即南海)、苍梧、郁林、高凉为广州;以交趾、九真、日南、朱厓、合浦为交州。”南朝时,刘宋泰始七年(公元471年)于广、交二州辖地之间划建越州。元徽二年,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越州才有了州城(驻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村)。越州是个处在交、广之间与之并列的高级别军事行政区,吴春俚郡是其下辖之地,所以吴春俚郡必然是在交、广之间。比较越州所辖各郡县的疆域范围,吴春俚郡大致是今吴川、廉江地范围。

梁天监元年(502),越州废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入合浦郡,州治所迁入合浦郡(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其后又废百梁、安昌和南流等郡。梁普通四年(523),越州析出合浦、高兴、齐康等郡置番州(后改称为合州,驻徐闻县)。其后大量析置州郡,至梁中大同元年(546),原南朝宋时的大越州地域,已被划分为越州、安州(钦州前身,今钦南、钦州港区、钦北区及灵山县范围)、黄州(今防城港市防城区、港口区、东兴市及钦州市沿海乡镇)、合州(今东湛江市境)、崖州(今海南省)等州。越州管辖的剩下永宁、龙苏、富昌、思筑、盐田、陆川、齐宁7个郡,辖区范围缩为13000平方公里左右。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至南朝陈太建四年(572),越州仅辖合浦、百梁、封山、龙苏、定川5郡,辖及今北海市全境、浦北县全部、灵山县小部分、博白县等地。在梁普通四年(523),越州析出合浦、高兴、齐康等郡置番州时,吴春俚郡也析属番州。吴春俚郡地处合浦、高兴、齐康等郡半包围之中,也即在今吴川、廉江地范围。

《南齐书·州郡志》载:吴春俚郡齐永明六年(公元488)立,无属县。吴春俚郡从建置到没有吴春俚郡这个名称经历多少时间呢?史籍资料没有详细的记载。但载有:梁武帝萧衍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诏令“讨平俚洞立高州”。 由此可见,吴春俚郡建置时间大约是从公元488年起到公元527年止,时间不长。至于所谓俚洞,就是俚人的部落,是最小的地方行政建制。在冼夫人时代,史载岭南地区俚人有千余洞,十余万家。史籍《桂海虞衡志》中记载:“羁縻州峒……自唐以来内附,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洞也记作峒、垌,俚僚地区的俚僚人部落,由首领管辖,是俚僚人的自治行政建制,现在岭南俚僚族群生活过的地方都保留很多以垌命名的村名。古代俚僚族群居住过的吴川、廉江、化州、高州、信宜等地保留得最多,通过地图考证,以垌命名地名最多的是信宜,有400个之多。公元527年讨平俚洞,吴春俚郡也在讨平之中。讨平吴春俚郡,是当时朝廷最为高兴的事,将吴春俚郡改设平定令(县),实属歌功颂德之意。所以在梁中大同元年(546) 或者南朝陈太建四年(572)的越州中也没有吴春俚郡的记载,此时的吴春俚郡已经以平定令(县)的名称出现。平定令(县)公元528年由越州改属高州,公元529年升罗州县为罗州,再改属罗州。

(二)历史资料关于吴川县的记载

1、道光版《吴川县志》云:《元和郡县志》载:吴川汉高凉郡地,南北朝宋(公元420479)置吴川县,以县东吴川水为名,后因不改。考宋齐州郡志无吴川县。旧唐志环宇记皆云吴川隋置,隋志亦不注置立,或是梁陈时置。笔者认为:如果宋(公元420479)有吴川县,即是吴春县,说明了吴春俚郡(公元488)是由吴春县升设,元和郡县志记载无误。为什么说吴川就是吴春,因为俚僚族群中,川读音为春,本文后面有论述,吴川(吴春)的得名是因为县东有吴川水(今鉴江)。

2、光绪版《吴川县志》云:(1)宋有平定令,属高凉,齐因之,乾隆志谓故迹在今吴川。元和郡县志:吴川汉高凉郡地,宋(公元420479)置吴川县,以县东吴川水为名,后因不改。就平定而论水在东,如今不是。(2)宋开宝五年廉江、零渌、干水入吴川。(3)干水县。武德五年析石龙、吴川置招义县,天宝元年(742)更名干水县。南越志云:招义县昔为流人营,义熙元年(405)立为县,唐废改为干水,天平兴国五年废入吴川。宋南渡后割属石城,但旧志载属吴川县西。环宇记干水在废县西二百步,招义山在废县西北二里。图经云:昔有谭氏招义于此山聚众讨儋耳。(4)零渌县。唐朝武德五年由吴川析置,太平兴国五年废入吴川,乾道三年复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割属石城县。(5)乾道三年(公元1167)吴川西乡置石城。广南西路诸司言吴川地广,民众乞将吴川所隶西乡置石城县,诏从之。

光绪版《吴川县志》是在道光版《吴川县志》之后,是后人作了修改,不能证明道光版《吴川县志》的不正确。如果以《宋书·地理志》作为依据,关于平定令(县)的记载是错误的,是因为《宋书》流传过程中之衍讹脱倒与后人补正造成的。清姚鼐《惜抱轩文集》卷二云:南朝诸史,仅沈约为《地志》。约乏于史才,于地志尤为苟简。考其沿革,淆乱莫分,逮于后世而欲求之,不亦难乎?”宋之平定令应该是梁的平定令(县),《元和郡县志》所载为实,宋(公元420479)置吴川县(吴春县),属高凉郡。齐(公元479502)升吴川县(吴春县)为吴春俚郡,属越州。因梁(公元502557)讨平俚郡,改置平定令(县),先属高州,寻属罗州,以后陈(公元557589)为平定令(县)不改,隋(公元589618)改平定令(县)为吴川县。隋朝岭南是冯、冼氏的势力范围,冼夫人势力最盛,电白是冼夫人出生地,但吴川是冼氏的祖地,是冼氏居住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恢复吴川县,是冼氏族群的共同愿望。由此可见,吴川县,自南朝宋(公元420479)设吴川县(吴春县)到南宋(公元11271279)的吴川县,经历吴春俚郡、平定令(县)、吴川县等设置阶段。唐时吴川分置廉江、零渌、干水等县,北宋又复归。南宋(公元11271279)的吴川县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初,吴川县的建制不变,疆域大体不变。

3、《新唐书》载:罗州招义郡,下,本石城郡,武德五年以高凉郡之石龙、吴川置,六年徙治石城。土贡:银、孔雀、鹦鹉。户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四十一。县四:廉江,下,本石城,以石城水名。武德五年,析石龙、吴川置南河、石城、招义、零渌、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十县。后以石龙而下六县隶南石州,天宝元年更名,大历八年以南河隶顺州。吴川,下。干水,下,本石龙,武德五年曰招义,天宝元年更名,以干水名。零渌,下,以零渌水名。由此可知,罗州由石龙、吴川地组成,石龙即是越州之高兴郡,吴川即是越州之吴春俚郡。今吴川、廉江、化州,皆由吴春俚郡、高兴郡分出设置。

    4、光绪《高州府志》载:化州,陵水郡军事,本辩州,太平兴国五年改,开宝中废陵罗县。领县二:石龙、吴川(本属罗州,开宝五年州废来隶)。南渡后增县一,石城,析吴川西乡置。属广南西路。由此可知,越州之高兴郡和吴春俚郡地合为罗州,即宋之化州。化州领县石龙、吴川二县,即今化州、吴川、廉江。

5、光绪《高州府志》卷十一“冢墓”条载:“唐罗州刺史冯士翙并妻吴川郡夫人墓在吴川县西五十里特思山”《舆地纪胜》。案《通鉴》:武德六年七月冈州刺史冯士翙据新会反,广州刺史刘感讨平之,使复其位。“翽”字从羽,《舆地纪胜》作“士嵗”,当系脱误,又吴川非郡,疑“县”字之讹,墓久废无考。《金石补正》卷三五亦记,误作“冯仁翙”。《地碑记目》卷三《化州碑记》亦载,误作“冯士嵗”。《元和姓纂》卷一“高州冯氏”条云:“高州都督耿国公冯盎代为酋领;窦州刺史合浦公冯士翙代为酋领,兄(冯)煜进士。”唐罗州刺史冯士翙妻吴川郡夫人,冼氏,是岭南圣母的冼夫人的本家,冼夫人的丈夫是高凉太守冯宝,冯氏与冼氏世结婚姻。在俚僚族群大首领中,吴川与高兴郡、高凉郡一样,都可以作为郡望,冯氏以高凉为郡望,冼氏以吴川为郡望,所以吴川郡即是吴春俚郡。而今汉化的冼氏主要以高兴、南海为郡望。

二、对吴春俚郡和吴川县的疆域的考证

(一)吴春俚郡的疆域范围

越州为刘宋泰始七年(公元471年)所立,州治临漳(今广西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领临漳、百梁、龙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合浦、宋寿九郡。南齐越州领临漳、合浦、龙苏、百梁、安昌、盐田、封山、南流、定川、齐宁、北流、陆川、马门、越中、高兴、永宁、齐康、吴春俚、富昌、思筑20郡。梁天监元年(502年)后,越州治所迁合浦县(浦北县泉水镇旧州)城。至中大同元年(546),领永宁、龙苏、富昌、思筑、盐田、陆川、齐宁7个郡。

在南齐越州所领的20郡中,参照地图,在今广西境内的有:临漳、合浦、龙苏、百梁、安昌、盐田、封山、南流、定川、齐宁、北流、陆川、马门、越中、富昌、思筑16个郡;在今广东境内的有:高兴、永宁、齐康、吴春俚4个郡。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974年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第四册载:齐建武四年(497),越州辖合浦(驻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临漳(驻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安昌(驻今合浦县境)、百梁(驻今合浦县境)、龙苏(驻今浦北县江城镇苏村)、封山(驻今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盐田(驻今北海市郊区)、定川(驻今玉林市境)、南流(驻今玉林市境)、北流(驻今北流市境)、陆川(驻今玉林市境)、齐宁(驻今玉林市境)、马门(驻今合浦县境)、越中(驻今合浦县境)、富昌(驻今合浦县境)、思筑(驻今合浦县境)、高兴(驻今化州市境)、永宁(驻今茂名市境)、齐康(驻今徐闻县境)、吴春俚郡(驻今吴川市境)。

在今广东境内的有高兴、永宁、齐康、吴春俚4个郡,高兴郡所辖疆域是今化州市凌江罗江流域地,包括现在的化州市大部分地和广西北流市部分地(唐代罗辩县地)、陆川县部分地(唐代南河县、龙化县地);永宁郡所辖疆域是今茂名市小东江流域地(今茂名市茂南区和高州市南部部分);齐康郡所辖疆域是今雷州半岛地,包括今雷州市、徐闻县和遂溪县大部分。而吴春俚郡的疆域范围在今鉴江下游流域、九洲江中下游流域,大致包括现在的吴川市大部分地,湛江市坡头区地、霞山区、赤坎区地,遂溪县东北部部分地,化州市南部些少地,廉江市全境(唐代的石城县、零渌县、招义县地,即宋代的吴川县地)。疆域范围东起今鉴江(即吴川水),南至遂溪东坡岭、螺岗岭,西到广西铁山港海域,北到化州、广西博白、陆川。吴春俚郡地跨吴川水(鉴江)、龙化水(九洲江)二大河流,扼南海至北部湾陆路咽喉,为南朝波斯人经商必经之地,遂溪城(北宋以前鉴江下游流域吴川地,南宋1149年后属遂溪)附近边湾村南朝文化遗址中出土波斯斯萨王朝银币、银碗说明了吴川重要的地理位置。

吴春俚郡作为历史上唯一以俚人族群名称命名的州郡,是俚人势力的强大,朝廷无力控制的产物,所以官方对这些州郡的记载,没有足够重视,给后人留下很多疑惑。史载:南朝时,又在边地民族聚居区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当时习称“蛮民”为“蛮左”,左郡、左县即因蛮左而置,有南陈、边城、光城等二十多个左郡和太湖、南陈、吕亭等十多个左县。僚郡、俚郡则置于僚族﹑俚族聚居区,如东宕渠僚郡﹑越嶲僚郡﹑沈黎僚郡及吴春俚郡等。梁大通(529534) 时北伐,曾达到河南,后虽败退。仍有淮北之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以旧州辽阔,多有析置。所以梁大通之后,僚郡、俚郡、左郡、左县都不复存在,所以吴春俚郡建制名称也没有了,留下了平定令的名称,到了冼夫人时代,俚人力量空前强大,俚人族群最大的首领冼夫人要求恢复吴川(吴春)的建制名称,所以吴川的名称得到保留,冼夫人也得到俚僚族群地区人世世代代的崇敬。

(二)历代吴川县的疆域范围

吴川县的疆域范围各时代略有不同。隋开皇九年(公元589)隋灭陈,废高兴、石龙二郡,以州统县。罗州领石龙、吴川、茂名三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废高州、罗州,立高凉郡,吴川县属高凉郡。隋代吴川县的疆域范围在今鉴江下游和九洲江中下游流域地,大致包括现在的吴川市大部分地,湛江市坡头区地、霞山区、赤坎区地,遂溪县东北部部分地,化州市南部些少地,廉江市全境。疆域范围东起今鉴江(即吴川水),南至遂溪东坡岭、螺岗岭,西到广西铁山港海域,北到化州、广西博白、陆川。吴川县地跨吴川水(鉴江)、九洲江二大河流,与吴春俚郡的疆域范围完全一致。

唐代吴川县属岭南西道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招义郡本石城郡,由隋代吴川县、石龙县析置,吴川县析出石城县、零渌县、招义县。此时吴川县的疆域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吴川市大部分地,湛江市坡头区地、霞山区、赤坎区、南三区地,遂溪县东北部部分地,化州市南部些少地。

吴川自北宋至清代属化州(化州是太平兴国五年由辩州改称),北宋化州有县二:石龙、吴川。北宋吴川县的疆域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吴川市大部分地,湛江市坡头区地、霞山区、赤坎区、南三区地,遂溪县东北部部分地,化州市南部些少地,廉江市全境。北宋以前,吴川尚未包括今吴川市吴阳镇、梅菉、塘尾街道等地,当时吴阳镇大部分未成陆地,只有海边沙堤和少数水中泥墩,土著人以鱼虾贝类为食,吴阳镇那良村宋代土著人生活遗址可以作为证据,梅菉、塘尾街道等地,唐代时先属毛山县,废毛山属潘水县,废潘水县后属茂名县。南宋乾道三年(1167)后吴川县的疆域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吴川市大部分、湛江市坡头区全部和硇洲岛,包括了今梅菉、塘尾街道和吴阳镇。元明清代吴川县的疆域范围与南宋时期同,还多了鉴江下游冲积平原部分陆地,所以民间谚语云:吴川归大海。新中国后,吴川疆域进行了调整,划出坡头区全部和硇洲岛,划入电白的王村港和茂名的覃巴、兰石、长岐、浅水等地,总面积有800多平方千米。

三、吴川与吴春语音关系的考证

吴川就是吴春,吴川是记其意,吴春是记其声,俚人读川为春,现在广西平话语系的人读吴川为吴春。广西平话语系人与吴春俚郡关系密切,笔者多次到广西平话语系地和廉江地老(僚)话语系地区进行田野考察,都得到印证。廉江(北宋时属吴川)的地僚话地区那良村、那楼村、梧村垌村等还讲吴川土话,广西龙州县、大新县、南丹县、贵州麻尾一带的壮族土话,也保留有吴川土话音。笔者在2015年二月初二到广西龙州县考察龙元节习俗时,在偏僻的乡村留意到,壮族土话与吴川土话相似度最高,几乎一样。笔者与说壮族土语的人交流时,说吴川土话,他们能听懂。在广西钦州、宾阳等地平话语系中,他们一致将吴川读为吴春,在宾阳古辣镇,还有不少人说雷州话,这里的雷州话,或者与吴春俚郡族群有关。历史上梁大通(529534)年间平俚洞时,吴春俚郡俚人族群遭受打击,吴春俚郡改设平定令(县),吴春俚郡族群不堪凌辱,部分远走他乡,不少人往广西、海南、越南等地。尤其是海南临高县,这个差一些被划作壮族自治县的地方,与吴川更有源源。临高县原是临机县(临机与今吴川过万人口的古老村庄蓝溪读音同,音林鸡),今临高话也有部分类似吴川话。临高一直是吴川俚人移民到的地方,迁徙到临高的俚人冼氏,明代最为显赫,有十二人获得科举功名。

在海南岛,也将川读音为春。隋唐有临川县,因临川水而得名,《元和郡县图志》载:临川县,本汉临振县地,大业六年分置。纪胜吉阳军。《崖州志》记载:“临川水,经豪霸岭,流九曲,出港门村,与三亚水会,入于海。”宋代王存等奉敕撰的《元丰九域志》载:朱崖军(唐振州延德郡,皇朝开宝五年改崖州,熙宁六年废为军)。。。。。户:主三百四十,客一十一。土贡:高良姜五斤。镇二(熙宁六年省吉阳、宁远二县为镇):临川(军东八十里),藤桥(军东一百里,二乡)。临川即是今海南省三亚市的临春河,由于俚人族群都将川读春,以前的“临川”如今都成了“临春”。

与越南交界地靖西,也将川也读音为春。发源于靖西县的归春河,古称归川,因流经古代归淳州(唐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设)而得名。治今广西靖西县新靖镇旧州村,隶邕州都督府。元和初(806)归淳州更名归顺州,黄洞蛮首领黄少卿为归顺州刺史。俚僚人黄洞蛮首领黄少卿后代都汉化了,成了汉族平话语系人,将川读音为春也得以保留。

《舆地纪胜》载:“唐罗州刺史冯士翙并妻吴川郡夫人墓在吴川县西五十里特思山”。根据俚人族群的读音,吴川郡就是吴春郡。吴春俚郡族群是以冼、冯、宁、庞、陈氏为主的俚僚族群。有三国吴高凉尉钱博(即冼傅)、梁罗州刺史宁巨,陈罗州刺史陈拟,隋朝罗州刺史庞靖,唐朝罗州刺史冯士翙。吴川俚僚人族群历代首领(土官)所在地或者在马萧岭、或者平城、博棹、黄村,皆在吴川水之西。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逸文卷三载:吴川县,本汉高凉县地,宋于此置吴川县,以县东吴川水为名,后因不改。吴川水,在县东三十里。根据俚僚人族群读川音为春的记载,《元和郡县图志》的说法是成立的。自元代,吴川县土官居住地迁宁村巡检司(原来在塘尾街道办的川滘村,明代后宁川守御千户所在吴川城),明代吴川县筑县城,县城在今吴阳镇,所以光绪版《吴川县志》记载:吴川县,吴川水之东。

四、结语

吴春俚郡,世人多有不知,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俚郡作考证是义不容辞的事。笔者已经是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俚僚文化研究中去,由于前人关于俚僚文化方面的资料不多,因此只能以田野考察为主,从相关的地名、方言中去研究。对于吴春俚郡的考证,主要根据史籍资料、地图和田野考察,考证吴春俚郡和吴川县的相关历史,所辖范围,俚僚族群对吴春、吴川两者的读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吴春俚郡就是吴川。南朝宋(公元420479)设吴川县(吴春县),齐永明六年(公元488)升吴川县(吴春县)为吴春俚郡,梁(公元502557)讨平俚洞改吴春俚郡为平定令(县),陈(公元557589)不改,隋(公元589618)改平定令(县)为吴川县。吴川之名此后历唐、宋、元、明、清延续到如今不改,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正是:俚郡千年古,吴川万载春。

                                       

参考资料:

1、《南齐书·州郡志》

2、《三国郡县志》

3、《中国历史地图集》

4、道光版《吴川县志》

5、光绪版《吴川县志》

6、黄立廉《越州史考》

7、《新唐书》

8、光绪《高州府志》

9、《舆地纪胜》

10、《崖州志》

11、《元和郡县图志》

12、《中国历史地图集》

13、《逛网地图》

14清姚鼐惜抱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