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 4月 25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让古老的骆越文化成为新的生产力

谢 寿球

7月 5, 2010

——简论骆越古都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罗世敏
??????
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南宁市调研时强调指出:“要发展以壮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样性文化,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学术界公认的骆越古国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到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近来,专家们经调查考证后得出了骆越古国中心地带位于今南宁市一带,都城在环大明山南麓区域的初步结论。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是继挖掘广西大明山壮族龙母文化之后的又一重大学术发现。因此,深入挖掘与整理骆越古都文化遗产,建设一个全面展示古骆越灿烂文化的崭新窗口,这增强壮民族文化在东南亚的吸引力,对于增进现代我国华南地区壮侗语民族与东南亚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速南宁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延续历史文脉,保持民族记忆,必须加快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种符号,是深刻在民族心灵的永恒印记。她集中体现在民族文明的原始形态,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所在,并对该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心态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载体。挖掘、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就是延续民族的记忆和根脉,是关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尤其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浪潮日益高涨、影响日渐显著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民族共同体的关注。
1、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保护第一”是联合国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保护第一”强调了保护在文化遗产继承发扬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历史地理因素的制约,该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仍处于相对落后、封闭和保守的状态,这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我们要保持在新一轮国际国内竞争中挺立潮头,民族文化建设就必须不断明确主题,丰富内涵,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封闭性、保守性和排他性,积极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不断吸纳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观念、新知识,在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和发扬、学习和借鉴、改造和创新,扎实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最终形成以激活民族文化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新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从传统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形态的转变。
2、民族文化在推动发展中具有重要而独特作用。文化资源比自然资源更具有开发潜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文化的优势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这种转轨少有阵痛,更不会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与自然资源开发相比,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以民族文化的开发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促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通过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促进了与民族文化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为主逐步发展为以旅游、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等服务性的第三产业为主,从而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在人类社会文化传播交流中,充分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其价值远远超出自身范围,成为民族团结和纽带的象征。积极抢救和开发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推进民族思想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影响到民族地区内群众的文化与创新理念,还影响到周边地区群众的文化与创新理念,使民族地区的群众的观念发生改变,社会参与意识得到提高,有利于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服饰饮食、接待礼仪、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保存下来。
二、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是骆越古都文化发祥地和骆越古国中心具有考古、文献、传说、民俗等多方面的充足依据
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目前已经被学术界公认骆越古国的范围内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是80.3万年前的广西百色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大的古人类贝丘遗址是广西南宁顶蛳山贝丘遗址(5000——10000年前),最大的大石铲文化遗址是广西隆安县大龙潭文化遗址,这些前骆越文化遗址均在桂南地区的左右江和邕江流域,正是这一深厚的古人类文化孕育和催生了骆越文化和骆越古国。
1、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有古骆越人定居并命名的传说。
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古代壮族先民因洪水灾害从邕江沿岸向大明山地区迁移,这里森林遮天蔽日,看不见土地和水源。后来是泉水边生活的鹭鸟叫声指引壮族先民找到了水源和可开垦的田地,因此壮族先民才在环大明山地区定居下来。为了纪念鹭鸟对壮族先民的贡献,壮族先民于是把水田中的鹭鸟当作吉祥物来祭祀,并把最早定居的地方叫做骆越(水田中生活的鹭鸟在壮语中的名字叫“骆”,意为鹭鸟之地的越人),这一地方就是现在武鸣县的陆斡镇一带(陆斡的壮语音就叫“骆越”)。
2、环大明山南麓区域,特别是上林、宾阳县是广西野生稻的重要区域,证明这里是骆越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野生稻的存在,是发明水稻栽培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只有在野生稻分布区,野生稻的驯化和栽培才成为可能。据专家考证,我国的野生稻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台湾、云南、海南等省区。广西的宾阳、上林、横县是野生稻分布最密集的市县。大石铲是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文化。武鸣县是桂南大石铲主要分布区之一,已发现了多处石铲遗址。在早期的岩洞葬中已发现有石铲。这些都足以证明环大明山南麓区域也应该是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3、广西大明山南麓的马鞍山龙母金洞文化遗址证明邕江沿岸的贝丘文化与大明山地区的青铜文化有传承关系。
最近在广西大明山脚下的龙母金洞发现了与邕江沿岸古人类贝丘文化遗址相类似的贝丘文化遗址,这一贝丘遗址附近就是著名的青铜文化遗址——独山战国墓遗址。这些文化遗址的类型说明邕江沿岸的贝丘文化在历史上的海浸时期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环大明山地区,并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邕江沿岸的贝丘文化与大明山地区的青铜文化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4、广西大明山脚下的元龙坡等商代青铜文化遗址是骆越地区最早的青铜文化遗址。
1985年在武鸣县马头镇大明山脚下的勉岭和元龙坡发现了骆越地区最早的青铜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骆越文物,并在遗址中出土了岭南地区最早的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这些文物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大明山地区是骆越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骆越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考古人员在元龙坡和安等秧山坡上调查发现了两处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商周至战国时代的古墓群,而且古墓群排列有序,共发掘了400多座。特别是元龙坡发现的墓葬多达300座,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一处古墓群,曾经引起了广西乃至我国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其中在元龙坡共清理发掘各类墓葬350座,出土各种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共1000余件;在安等秧共发掘墓葬86座,出土各种青铜器、陶器、玉石器、铁器共216件(其中11件为采集物)。更重要的是在元龙坡墓葬里发现了一批用于铸造青铜器的石范及其铸件,结束了广西从未发现先秦时期青铜冶铸模具的历史。元龙坡墓葬里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形制规整圆润、体薄如纸、工艺精湛的玉片,对研究先秦时期广西地区玉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人们的佩玉习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1974年元月,有农民在武鸣县马头乡全苏村附近的勉岭平整土地时,发现一件商代牛头提梁卣,这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青铜器,从造型到纹饰内容都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点。很可能是居住在这一带的骆越古国在与中原商王朝的交往中获得的赠品。同此卣出土的还有一件青铜戈,长胡二穿,援、内平直,属早期铜戈特征,其年代与铜卣也相似。
地质勘探表明,大明山南麓区域的武鸣县马头乡和两江镇,蕴藏着一条神秘的黄金带,这一地带是大明山隆起而形成的地质断裂带,断裂带走向与大明山走向大体一致。沿断层构造线形成雷圩—两江圩—和圩—马头圩断层谷地,武鸣至马山间的公路即沿断层谷地延伸,公路两侧,常见断层三角面犹如鬼斧神工般地砍截扭曲,地层如同大树年轮一样整齐排列,成为独特的地质景观。由于岩浆在断裂带活动的加剧,使这一地带形成一条黄金与铜的富矿带。这里的铜矿蕴藏量也非常丰富,已探明储量为2600万吨,占广西已探明储量的30%,金属量为27万吨。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商周墓群考古发掘都出土过不少铜器,而这些墓葬地附近即有铜矿资源。如元龙坡附近即是两江铜矿储存地,其周围的渌昌、百渌、渌其、南崔和大明山都有铜矿石出露。
5、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是骆越古国宗教信仰文化——龙母文化的发祥地。
龙母(壮族名称叫乜掘或娅蒲)是先秦时代骆越族人普遍信仰的祖宗神,大明山地区有骆越地区也是珠江流域最早的龙蛇图腾文物、龙母庙、龙母文化地名遗存和龙母文化民俗。大明山地区是骆越龙母文化的发祥地。这一文化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珠江流域的民众和骆越族的后裔——现代壮侗语民族。
6、古地名所透露的信息也表明骆越发源地位于广西环大明山一带。
广西大明山在壮语中叫“岜是”,即祖宗神山的意思,武鸣县的陆斡镇壮语是骆越的意思,武鸣河和郁江古称骆越水,武鸣河的上游叫达娅江,达娅在壮语中是阿婆江的意思,环大明山地区古称临浦县,“临浦”壮语即祖母河,这些古骆越地名都明确无误地向我们传达了这里是骆越祖居地,是骆越的文明发源地的信息。
三、准确定位,把握内涵,保护挖掘,彰显千年古国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民族文化已经相当脆弱,保护与开发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对它保护十分重要。要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将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后集中展示,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1、正确认识骆越古都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骆越古都文化的认识,既要把它放在历史的岁月里去理解,更要从现在和未来去把握。骆越古都文化的地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骆越古都文化在骆越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二是骆越古都文化在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文化史上的地位。三是骆越古都文化在现代华南壮侗语族和东南亚“同源异流”的20多个民族关系上的作用。
骆越古都文化是维系壮侗语民族间的重要纽带。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骆越古都文化,肯定会发现它有这样那样滞后的现象和产品,然而它的存在却是骆越古都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产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以信仰为例,古骆越民族和其它民族一样,都曾经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尤其是对水神——蛇图腾的崇拜流传甚广。这一观念固然是人类童年的产物,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它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在历史上它作为古骆越民族的精神支柱,也自有其产生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由此可知,骆越古都文化系产生于该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一经产生就保存下来,具有其连续性而不易消失,从而保持其完整性,这就是民族的个性。这种民族个性在维持骆越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延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古骆越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广西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中仍保留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忌讳吃蛇和杀蛇。一些受外来人影响的年青人杀蛇吃蛇都会受到老年人的责骂,他们传说吃蛇会遭到灾异的报应,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也会中毒。正是这种良好习俗的延续,我们可以将它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的习俗文化,更好地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研究骆越古都文化,不仅要研究它在本民族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还必须研究它在整个中华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越是对骆越古都文化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发掘得深入具体,就越能充实和丰富中华文化研究的内容。历史证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不断吸收、融合、生成的产物。史学家认为,经过秦汉、唐宋再至元、明、清,特别是元、清两代,将少数民族文化直接带入中原汉族地区,打破了汉文化一统的封闭状态,也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既具统一性又具多样性的中华文化。正因为如此,当外来文化冲击中国各民族固有文化的时候,各民族的文化不仅表现了自身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且表现了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历史上文化的发展、融合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骆越古都文化与中国华南诸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而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先导、整合和认同作用。
骆越古都文化的作用还体现在,它是激活现代华南壮侗语族和东南亚“同源异流”20多个民族关系的文化因素。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在我国岭南、西南以及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生活着由远古时期西瓯、骆越人的后裔所组成的现代壮侗(国外称侗台)语系族群,主要包括中国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越南的岱族、侬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洪人等21个民族,他们大致分布在6个国家,人口近1亿人。历史上,这一语系族群曾以现今壮族居住的地区为中心向外迁徙。而环大明山南麓区域则是这一中心的发展源地,可见,环大明山南麓区域是众多的骆越民族后裔共同的精神家园。
众所周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寻根问祖的浪潮。因此,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的挖掘,必将有利于增进现代壮侗语族与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20多个具有族缘、人缘、地缘“同源异流”民族的关系,这对于促进中国,特别是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民族文化交流、形成文化认同,共同发展旅游业,推进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战略、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多重叠加的现实意义。
2、全面挖掘骆越古都文化,充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保护挖掘骆越古都文化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程,专家学者在挖掘、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以边发现边研究、边挖掘边规划、边保护边开发的工作思路,推进骆越古都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同时,专家们在发现、挖掘、开发过程中意识到,要发展环大明山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就必须要抢救、保护、传扬和发展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能使民族地区更具有吸引力。为此,建议:一是将传扬骆越古都文化与加快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骆越古都文化的原始性、独特性、广博性和神秘性上多做文章,建设高品位的民俗文化景点,使之成为宣传民族文化的阵地、传扬民族知识的场所、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让世界了解骆越古都文化的价值,让骆越古都文化走向世界,展示骆越古都文化的魅力。从服务国家战略和建立广西文化大省、南宁文化大市的高度,由政府部门立项,组织实施骆越古都文化园建设项目,让古骆越文化与大明山真正结合起来,使文化具有生命力,景区富有生机。二是统筹广西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在制定广西文化发展计划、研究文化发展政策时,应确定统筹骆越古都文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对古骆越民族文化资源的基本状况,分布地点及特色、特点等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文化设施及文化生产力布局,创造协调、良好的经济、文化发展环境。三是统筹骆越古都文化设施建设。政府要进一步组织有关历史、考古、民族、民俗、语言、经济等多学科的专家继续对骆越古都文化遗存深入研究,从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统筹骆越古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改造恢复广西环大明山的村落,以传承、保护、挖掘、创作、发展骆越古都文化为主题,突出表现壮民族的服饰、工艺、饮食、医药、习俗、方言、传统民间歌舞艺术以及民居建筑风格等方面特色,并加强对广西环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的文物征集工作和收购工作,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动态化、立体型模式的新型骆越古都文化生态博物馆及建设中华稻作文化园、铜鼓文化园、壮民族历史名人雕塑园、南宁历史文化碑林园等。四是按照《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骆越古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专项资金。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并通过社会捐助和接受国内外捐赠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搭建一个向外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保护、传扬、开发、研究和发展骆越古都文化,彰显骆越古都文化作为广西中南部主流文化、特色文化、多彩文化的品质,从而推动广西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是多渠道开展古骆越民族文化宣传活动。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以骆越后人对自己祖先文化的热爱广泛发动群众,尤其是以广西环大明山地区壮民族棉纺织工艺作为民族性的重要特征加以保护和弘扬,加大力度开发壮民族服饰,走市场化道路;其次要充分发挥骆越古都文化的优势,在环大明山地区修建骆越古都风情一条街、保健养生中心、民俗竞技中心及骆越古都遗址博物馆及原生态民歌广场。六是加强骆越古都文化人才的开发。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关键。当前,传承、保护、整理和发展骆越古都文化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匮乏,工作质量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的方式,重点培养一批民族文化带头人。如建设骆越文化艺术学校,举办民歌学习班、舞蹈培训班、棉纺织能手培训班、民间器乐演奏班、建设壮侗语研究院等,使之发挥骆越古都文化生力军的作用,不断推动骆越古都文化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开发利用骆越古都文化
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是在开发、保护、传播及其与其他主流文化交融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必须把民族文化这种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因此,必须对民族文化资源给予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并与市场建立互利互动的关系,统一规划,将民族文化与市场空间对接,使历史民族文化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它变为可永久开发利用的资源。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深度开掘,弘扬民族文化,赋予旅游资源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1、认真抓好骆越古都文化的调查工作。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不仅把祖先留下来的财富让自己得心中有数,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乡土的热爱,产生了自我文化提醒,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尊。
一是要继续抓好骆越古都民族文化遗产的调查,摸清文化蕴藏量。这是一项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按民族文化分类,掌握好地点、内容、形式、数量、保护和开发状况,为骆越古都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和开发奠定基础。二是要进一步抓好骆越古都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民族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必须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拓宽领域,争创更多的优秀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开发,民族团结进步,培育民族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三是要落实人员,落实经费,保护好骆越古都的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民间民族老歌手、老艺人、抓紧抢救文献记载和口头流传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四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民族文化馆、站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增加文化基建投资和文化事业经费,活跃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
2、以挖掘开发骆越古都文化为平台,不断推动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单纯的对民族文化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也是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最好载体。
充分利用骆越古都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一是要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元素,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提倡着民族服装,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二是要加快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将发展生态农业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整合起来,给予环大明山地区农民更多优惠的政策,积极做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旅游业和农林业的共同发展,创建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既能领略到古朴迷离的民族文化,又能购买到丰富特色的旅游产品。三是要加强对民族服饰、民族风俗、民族风情、民族节日、民族舞蹈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艺术奇葩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从中发掘出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使之焕发出时代的光辉,让骆越古都文化再发新芽,再开新花,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村屯,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创建农户家庭旅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观光,增加收入。
3、创建文化资源市场,推动骆越古都民族文化走向市场。
一是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精心打造骆越古都文化品牌。要经过挖掘和加工,显示出文化品位和价值,只有把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断创新品牌,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西环大明山地区积淀了极其丰富的骆越民族文化资源,一方面具有骆越民族共性的东西,并且保持了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具有环大明山地区个性的东西,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调查专家组先后搜集到大量的古骆越民族符号的各种歌谣200首1000多行、10多万字,传递了古骆越民族的生活习俗信息,很有研究价值。目前,仍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的马山三声部民歌、上林师公戏等获得艺术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赞誉,经过收集整理,突出古骆越民族特色,可以树立起骆越古都文化的品牌形象。二是大力实行体制创新,推动骆越古都文化走向市场。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加强文化产业建设,用创新的精神“经营文化”,丰富骆越古都文化的内涵外延,又向外界宣传展示了骆越古都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是传统的。因此,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我们要抓好发展民族风光风情旅游业的舆论宣传和景点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机遇,搞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工作,邀请民族文化专家加以提炼提升,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优势,展示地方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形成民族文化艺术向旅游经济的转变,让游客在走进自然的同时,与丰富的民族风情对话,与灿烂的民族文化交融。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是广西重要的旅游基地之一,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尽管如此,当前环大明山地区的旅游只限制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环境的旅游。对旅游文化来讲,它是传统文化与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和多样性的内容来吸引旅游者。如果环大明山地区地区的旅游业缺少了自身民族传统的底蕴,就反映不出本地区独有的精神内涵,就会失去自身特色和强大的吸引力。要促进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就要求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为了满足旅游者这方面的要求,就要为创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提供精神和物质条件。四是拓宽环大明山地区农民群众的就业渠道。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原因,广西环大明山地区的就业渠道还是很窄,再加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加重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压力。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就业观念,让更多的人去从事民族文化产业,组织更多的富余劳动力生产和加工民族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在民族文化资源市场上发挥才能,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五是民族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它与民族地区的风光风情风俗交融在一起,开发民族风光风情旅游业是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把骆越文化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铜鼓文化、花山崖壁画文化、巫文化与风情文化推向外界,形成各种文化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景区。
五、挖掘开发骆越古都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其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根本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根本依据,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达,不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的问题。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历史悠久是我们的优势,但也要认识到,仅仅注重传统性的保护还远远不够。要促使环大明山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真正得以保护和发展,尤其要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此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也就是说要使民族文化体现时代性。在创作有关作品时,不仅要特别注意体现环大明山地区各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体现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优秀品质,更要体现时代特征。为此,我们要积极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增强自身凝聚力和抵抗力,同时,继承民族性,创新传统性,保持民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试图封闭起来,仅仅靠自身资源发展,决非长久之策。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说明,国际社会中不仅有对抗,而且有广泛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我们维护文化主权,加强文化安全,要避免将文化复兴与狭隘的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偏执相混淆,避免以简单而盲目的自我封闭而排斥一切异质文化。
二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科学应对时代变迁的问题。文化是历史的,又是发展的。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一部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创新的历史。一种文化如果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其生命也就衰竭了。同时,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一种文化形态向前发展的最持久动力,在于体现该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独特个性;一个民族只有维护本族文化的特性,才能使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而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创新力在文化力的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增强文化创新力,要害在于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的创新力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保持文化先进性,文化才会有创新的活力,而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先进性。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实践,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胸襟和全球化的勇气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当代先进文化成果,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焕发创新的活力。
三要正确处理好骆越古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我国如何运筹国际文化战略,确保国家文化安全至关重要,而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是战略运筹环节的至高点。因此,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经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开发和研究,形成了壮族是骆越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当然继承人的重大结论。但是,由于骆越古国的南界伸缩到越南北部,加诸骆越文化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越南学者便借此声称骆越古国是越南的古国,并竭力抢夺骆越文化,近年开动一切宣传机器,要抢夺这一属于我国的文化瑰宝,威胁到我国的文化安全。他们甚至声称广西凡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越南的。因此,文化安全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安全。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四要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健全预警机制,维护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要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构筑有效的国家民族文化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加强对西方文化产品的管理;要加快自身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发展是硬道理,要增强自身的“软权力”,我们必须要以更快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体现强大的优越性;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创新力。创新力在文化力的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增强文化力的根本,是积蓄文化势能扩大文化传播的发动机。因此,民族文化创新力是改变国际文化战略力量对比的关键环节。而增强民族文化创新力,要害在于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要紧紧抓住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这一战略制高点,灵活运筹国际文化战略格局中的不同矛盾,强化对骆越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大力开展文化外交,逐渐构建起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体系完整的我国国际文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