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7月 27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谢中国:贵港市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产业开发对策建议

谢 寿球

1月 31, 2015

贵港市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和产业开发的
对策建议
谢中国
【摘要】挖掘和开发古贵港骆越水事文化、医药文化、刘三姐文化,构建古骆越水文化园,打造中国最早药港文化品牌,开辟古丝路旅游线路,建设刘三组对歌风情园,把贵港打造成为广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新高地。
【关键词】水文化园,药港,丝路旅游,对歌风情园
?
贵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贵港即布山县治,为骆越重要的古城桂林郡治所在地,是古骆越三大古城之一,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古贵港又是古骆越水事文化中心、古骆越稻作文化重要中心、骆越古医药集散中心、刘三姐文化重要传承地。贵港市无疑是广西历史文化内涵最深厚的城市之一,站在新世纪的节点上,对贵港市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梳理、解读,把贵港打造成为广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新高地,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古代东西方陆地和海上交往的通道,后人把它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我国与中亚、欧洲的商贸和文化的交流通道,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时至今日,合浦港作为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地位已经获得学术界的肯定。合浦近邻贵港,与合浦一样也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治——桂林郡城,古贵港也是合浦与中原内地联系的必经之路,同样是创造丝路文化的参与者。
2016年,贵港将迎来建市20周年,“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提出,也给广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贵港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建设并有所作为。鉴于此,本人对贵港市今后如何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与产业开发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古骆越水文化园
将贵港古代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资源融合,继承、发展古骆越水文化遗产,积极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园景观,使贵港古骆越水文化在新时期发挥积极作用,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在贵港开展田野考察时发现,贵港沿江码头有大量的“牂牁”(古骆越语意为系船地)石,这些“牂牁” 石的穿孔多用石凿凿成,是石器时代的作品。贵港古码头的“牂牁”石密集度之高在整个珠江水系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远在古骆越的石器时代古贵港就成为珠江流域最大的水事文化中心。专家还在贵港沿江码头发现了“蟾蜍”图腾石、祭祀石和“蟾蜍”石码头,“蟾蜍”图腾石是古骆越人崇拜的图腾标志,“蟾蜍”图腾石和“蟾蜍”石码头的发现也证明古贵港是骆越水事文化的中心。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提出,古骆越海上丝绸之路的原点在贵港,骆越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创者、开拓者,我国最早的船制造中心,最精美的船制造港应在古贵港。
1976年贵县城区南江村出土了一艘极其罕见的独木舟(现存广西博物馆),据《中国交通史话》记载,在我国各地考古发掘中,至今出土的独木舟仅有20多艘,其中贵港就占有一艘,独木舟是我们的祖先最早用一条大木头破开、挖空中间制造的“船”,南江村独木舟的发现是一大奇迹,表明贵港先民很早就懂得造船和开发郁江,发展水上交通运输事业;2008年,一条宽约18米的汉代城内运河,在港北区政府旧址古建筑遗址下得以发现并重见天日。这足以表明,贵港港在2000多年前就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航运文化在当时极为繁荣;2012年贵港市一汉墓发现的一艘红色泥质软陶材质、制作难度极高的东汉陶船(现借存于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为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表明贵港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内河港口而直通粤港澳,连接合浦和南海。所以,贵港应抢占海洋文化和骆越水事文化中心的制高点,参与广西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使之成为其一揽子计划中的一大重点工程,这对贵港来说,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所以,作为依港而兴的大港之城,贵港应抓住骆越古水都这个资源,建设古骆越水文化园。以古贵港的历史文化为内涵,以河道、展馆、广场、雕塑,以及遗存的古庙、古桥、古树、石碑为主要构件,打造成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记录、诠释、展示贵港不为人知的文化基因与古桂林郡文化密码的古骆越水文化园。
在原有实物史料和遗存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收集古贵港港的水文化文物资源,对贵港码头的古船等进行复原展示,“牂牁”石、蟾蜍图腾石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充实古骆越水文化园的内容,以古朴、自然和野趣为格调,构成水文化园的基本形态,为广大游客和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提供更多的观感性强,有研究和游览价值的西江黄金水道“第一文化港”。
对贵港地区乃至骆越古国范围遗存的水文物进行完整系统的搜集、整理、收藏、展示,意义重大,体现贵港在古骆越水文化历史上第一港的重要地位。
二、把贵港打造成中国最早的医药港
“肉桂”是秦代贵港地区的主要经济植物,资源丰富,产量大,用途广,如今仍大量种植,并加工、研制为桂皮、桂油、肉桂粉、香精等多种食用、药用名贵产品。“桂”为广西简称,广西别名“八桂”、“桂海”,皆源于此。
肉桂是古骆越医药对中华医药影响最大的名药,中医“圣经”《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方剂中就有多个用了肉桂,可见古中原人对肉桂的推崇。肉桂原生于岭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山地。我国著名古籍《山海经·南山经》曾记载:“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这远古多桂的招摇之山只能是岭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山脉,据考证,骆越人的祖山也叫“召佬”山,意为大王之山,“招摇”是“召佬”的一音之转。骆越祖山大明山确实多野生桂树。据黄金玲、农绍岳编著的《广西大明山综合科学考察》一书记载,大明山资源普查时发现有毛桂、华南桂、大叶桂、爪哇肉桂、野黄桂、软皮桂、纯叶桂、少花桂、香桂、硬壳桂、白背厚壳桂等十多种野生肉桂。宋朝范成大撰的《桂海虞衡志》记载:桂,南方奇木,上药也。桂林以桂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州。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纹,形如圭,制字者意或出此。这段话中的“桂林”是指现在的桂林,宋代的桂林和现在的桂林都不产肉桂。宋代广西肉桂主产地的宾州(即现在的宾阳县)就在大明山东侧,古代宾州的肉桂向西江流域和沿海集散的运输路线是经镇龙山、贵港北山山脉的峡谷通道和古宝江(俗名大茶江,即桂江)到古贵港,如同香港是广东东莞沉香的集散中心而被称为“香港”一样,古贵港因为是肉桂的集散中心被称为“桂林”,“桂林”是古骆越语,意为肉桂之江。
贵港作为西南、华南地区物资东向出海最便捷的“黄金水道”,是西江最繁忙的航段,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文化内涵,把贵港打造成中国最早的医药港。一是建设古骆越医药展示馆,搜集古医药的植物标本、炮制工具、医书史料等进行陈列展示,如被认定为流行于广州、南宁泡制王老吉凉茶的原料之一,就是来源于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铁冬青等文物标本,再现古骆越医药的辉煌。二是重点建设古骆越医药养生体验馆,对古骆越10大医药进行集中展示等,充分展现古骆越灿烂的医药文化。养生体验馆内细分为各专项医药体验馆,如壮医、瑶医体验等,可满足个性化需求。该馆不仅有医疗卫生资源,还有养生资源,如健康检测、壮医经筋疗法、目诊、药浴等,游客可游览古骆越医药种植基地、体验与饮食文化结合的药膳,既满足游客看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可以了解医药养生知识和相关的贵港文化,把它打造成骆越医药养生文化旅游品牌。
同时,建立以桂皮为主打的“桂”药品牌展示中心,作为一项文化标志工程来实施,为“桂”文化中心应在贵港,而不是桂林、玉林而正名。
三、以贵港为海上丝绸之路和出海通道原点,开辟两条旅游线路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在常年的考察和研究中发现,古骆越的陆地交通要道和水上交通要道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沿途多古骆越语的地名、骆越人的庙宇和骆越文化的遗址。
骆越陆地交通要道昆仑古道的走向是从武鸣的罗波(也叫黄埔或浦、布、博,是以骆越祖母王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昆仑关——临浦(古宾阳的名称)——黎塘——贵港覃塘——贵港(布山)——八塘——桥圩——龙母桥村——兴业县的山心——兴业——玉林福绵,再从南流江水道到博白——浦北——合浦出海。郁江水道从南宁(石埠)——邕宁蒲庙——横县(宁浦)——贵港(布山)——桂平——平南——藤县——梧州到广州黄埔出海。这些古道的城镇每一个都有骆越标志性庙宇(龙母庙、大王庙、三界庙),而且每一个骆越标志性庙宇附近一般都有古骆越文化遗址。
古贵港独有的区位优势是孕育贵港新丝绸之路文化的母体,其地处浔郁冲积平原,西江黄金水道横贯中部,扼水陆交通之咽喉,有“一水通八江(浔江、西江、湘江、左右江、丽江、西洋江、南流江)”与连数省之称。据专家考证,秦汉时期主要有三条通道可集散来自中原内地、云贵高原的货物或来自海外输入的货物。而郁水边上的古布山(今贵港市)则是必经之地。古郁林郡(今贵港市)与合浦郡、苍梧郡互为犄角,水陆勾连,地望相通。
所以,贵港系郁江水道与骆越昆仑古道的交汇中心和出海通道的原点。贵港应占领贵港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出海原点”的制高点,建设以贵港为中心的丝绸之路文化中心传播线路,修复贵港龙母庙,使之成为贵港水事文化、宗教文化的标志。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还破解了妈祖是龙母文化走向海洋的标志,可在此探访龙母文化出海的关节点。
以贵港为海上丝绸之路和出海通道原点,恢复古骆越人出海的线路,即重点开辟两条旅游线路:
一是经大明山——武鸣罗波庙——昆仑关——宾阳县城南街天后宫——黎塘六五庙(大明山守护神庙)——贵港石卡镇方竹村刘三姐唱歌山、古码头——桥圩古码头、三界庙——兴业山心镇龙母江、龙母庙、龙母桥——福绵古码头、白马娘娘庙——博白绿珠圣母庙——浦北越洲古城——合浦龙母庙(三婆庙)——北海港——涠洲岛三婆庙;
二是南宁三江口“那廊大王”庙(白马娘娘庙)——亭子古码头、古三界庙(雷庙)——蒲庙五圣宫(龙母、北帝、妈祖、三界、伏波)——瓦塘三界庙——贵港大王庙——桂平江口龙母庙——平南大安大王庙——藤县龙母庙——德庆龙母庙——佛山龙母庙——广州黄埔区波罗庙(南海神庙)。
沿线涉及的庙宇,采取所在地的政府给予支持,当地群众捐款给予修复的方式加以维修保护。
四、建设刘三姐对歌风情园
2014年11月中下旬,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在贵港市石卡镇开展田野调查时发现,该镇方竹村是传说中的刘三姐出生地。老人们集体唱的山歌中有:“三姐出生社塘村,搬到佛子正龙门”的记载。社塘村和佛子正龙门都是方竹村的地名。方竹村还有刘三姐潭、刘三姐脚印、刘三姐茶园、刘三姐唱歌山、刘三姐庙等刘三姐文化遗存。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对正确解读壮族刘三姐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据明代孙芳桂著《歌仙刘三妹传》记载,刘三姐的出生、成长地在广西贵县西山村即贵港市覃塘区石卡镇西山方竹村。
据方竹村当地的老人讲述,刘三姐和张秀才在村边的一座山上唱了许多天,有一天,忽然听不到歌声了,只见山上有两个人呆坐着。村里人觉得他们赛歌很久便请他们下山来。派了几个书童子上山去请,书童子回村报告说:“奇怪呀,奇怪呀!二人已经化成石头了。”当时,便有人歌唱:刘三姐,秀才郎/唱歌山肚起歌堂/千里追寻张伟望(注:雍州白鹤乡秀才)/石人涌出在山岗/刘三姐,秀才郎/唱歌山肚起歌声/千里追寻张伟望,石头涌出像人形……
众人都说刘三姐张秀才升仙了。从此,刘三姐便被称为歌仙。那座山原是无名的、惟妙惟肖的对歌山,后人便命名为“刘三姐唱歌山”。
以方竹村为中心,以刘三姐唱歌山、刘三姐庙(有刘三姐和张秀才的木雕像、阿牛哥)、方竹凌(注:“凌”为潭水)刘三姐洗衣服留下的脚印等为依托,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建设刘三姐对歌风情园。
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建设刘三姐对歌风情园的宗旨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刘三姐对歌风情园内设刘三姐文化陈列馆、三姐原生态对歌长廊、刘三姐文化工艺品展销一条街、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展演坡等。
其中,把从当地民间收集到的与刘三姐有关的唱本、书籍、剧本、挂图、歌碟、影片、照片、画册、陶瓷、雕像、镜子、木雕、邮票、硬币等等,建立一个可供游客参观的刘三姐文化陈列馆,办成我国实物史料最齐全的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
届时,游客将随着刘三姐传唱千年的歌声,走进风情万种的刘三姐对歌风情园。把该园打造成游客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择偶的新时代“歌圩”。
五、创编、排演一台展示贵港历史文化魅力的剧目
浓缩古贵港中最古老、最独特、最核心的文化精髓,把古贵港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亮点如珍珠般串起来,透过舞台光影徜徉贵港历史文化长廊,既古典又现代,既能凸显贵港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向国内外推介贵港特色文化。为此,建议贵港创排一台与古贵港文化地位相匹配的剧目,使之成为具有领先地位的贵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剧目名称可集思广益,如取歌舞剧《魅力贵港》或《贵港:故郡再启航》等。
剧目可融入古桂林郡、布山县治,和当地的美丽民间传说等,从古到今,娓娓道来,展示古港复兴新景象,即赋予贵港作为西江黄金水道上的璀璨明珠,更有地域特征与生命力的文化内涵,通过聘请区内外的名剧作家、名导演进行编导,高起点高定位打造该剧目,使之成为贵港常演不衰,即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还能在区内外进行对外交流演出,向外强势推介贵港文化的独有魅力。
当然,贵港市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产业开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充分挖掘、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是关键。同时,贵港市还应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合适的相应政策,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内生发展。充分用好、用足作为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的贵港在西江黄金水道中的相关“黄金”政策,争取多机遇的重叠效益,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挥贵港文化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区、乃至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影响靠宣传。贵港市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产业开发,还应借助中央和自治区主流媒体、境外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即把贵港形成的文化旅游品牌进行科学、深入、持续的宣传,不断扩大、提升贵港的文化旅游品牌与影响力。
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对贵港市文化旅游品牌进行突破性的研究,我们相信不久的贵港将风起潮涌,西江黄金水道贵港段一定会“流金淌银”,实现贵港的“复兴之梦”。
   (作者单位职务:广西文化厅信息中心策划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