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 9月 10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潘琦:壮族骄子——梁庭望

谢 寿球

8月 25, 2011

?

潘 琦
?
梁庭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大师级的民族文学研究壮族学者,他成长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传奇。他从广西最贫困的大石山区之一的马山县古寨乡走出来,走出广西,走向全国,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一代研究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专家、学者,他五十年如一日在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英才,写下了1000多万字的民族文化著作,可以说是桃李芬芳,著作等身。他以自己的师道品格和才学睿识影响了我们这一批后学,打开了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他是我们学人的一个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壮族的骄子。
庭望先生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学者,在他的身上凝聚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他童年的人生之路和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泪水,一岁丧母,14岁丧父,自小就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长大,数次因贫困而辍学,民族的苦难在他的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共产党和新中国改变了他的命运,使历尽艰辛的他完满地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央民族学院(即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亲身经历新、旧中国的鲜明对比,铸造了他对党的耿耿赤心和对民族的深深的感情。庭望先生为人处世有一条明显的主线,那就是自觉地从党的事业和民族大局的高度来看待学术研究与民族问题,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当年中苏边界谈判陷入僵局时,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关头,庭望先生协助费孝通等文化大师遍搜历史资料,以充分的证据证实中方的立场,终于使我国外交部在边界谈判中掌握了主动权,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与安全。在我国文化安全的保卫战中,庭望先生也是勇于向世界的权威观点挑战。在世界农业史中水稻栽培技术的发明权归于印度历来是世界学术界的权威观点,对于这一权威观点庭望先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思考,他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我国考古发现的新证据撰写了《水稻栽培――壮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古代越人对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贡献》、《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与稻作文化》等一系列论文,全方位地论述了水稻人工栽培技术是我国古越人的伟大发明。庭望先生的研究成果后来得到世界学术界的公认,成为栽培稻世界起源的权威观点。我国终于夺回了水稻栽培技术的发明权。庭望先生这一学术保卫战打得很漂亮,直接引发了一些学者把水稻栽培技术的发明当做我国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在骆越文化研究的问题上,他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民族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用无数史实证明:骆越文化起源于中国,骆越文化的主体在中国,骆越文化的中心长期在中国。他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战略,并且在现实保卫我国文化安全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文学史由于多为汉族学者撰写,因此对于民族文学历史的记述往往忽略不提,使得整个中国的文学历史似乎成为汉族的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这一重大缺陷庭望先生认为不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必须把这一个不完全的历史纠正过来。他不但在各种场合向有关部门鼓与呼,而且亲自动手,与其他学者合作编写了一本100万字的开创性专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全面论述了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著作后来荣获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如何看待我国的民族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我国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他著名的论文《中国民族关系的四个纽带》中,他满怀深情地论证: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被经济纽带、政治纽带、文化纽带、血缘纽带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由于经济相依,政治相从,文化相融,血缘相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各族自古迄今相依为命,绵绵不绝,繁衍生息,脉络清晰,潜龙蓄志,迎来了今日的腾飞。庭望先生这个重要的思想已成为我国民族大团结理论的创新,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一个学者最可宝贵的品格就是要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做学问,不能为学术而学术,不能因小利而忘记国家大局和民族大义。在这方面,庭望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梁庭望先生是壮族人民的儿子。他对自己的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总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壮族心,他的文章是壮族心声的表达,充满了壮民族的特质基因。可以这么说,了解了梁庭望,就能了解壮族;只要读懂了梁庭望的文章,就能读懂壮族。庭望先生始终忘不了自己身上流动着壮民族的血液,因此为振兴壮文化,倾注心血,他一辈子都在不懈地挖掘壮族民族的文化遗产,都在不懈地宣传壮族人民对中华历史的重要贡献。翻阅庭望先生的煌煌千万言巨著,我们知道了壮族布洛陀经书的博大精深,知道了壮族稻作文化的多姿多彩,知道了壮族航船身影的雄奇悠远,知道了花山画卷的深沉灵秀……为了揭开古骆越那一段沉埋了的历史,他踏遍了八桂大地的山山水水,认证了龙母的身世、稻神的源流、古都的特征……由于庭望先生的努力,壮族的历史增添了文明的亮色,壮族的文化得到了正确的解读。他的《壮族文化概论》、《壮族风俗志》、《壮族文学概要》、《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壮族文学概要》、《壮族文学艺术概论》等著作成为了壮族文化的很重要的论著,庭望先生是壮族高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和重要的奠基人。庭望先生学术研究的最大成果就是为壮族学子重塑起了自己的民族之魂,走上了人生的自信自强之路。他十分注重为自己的民族“补钙”,非常重视为缺乏精神食粮的壮族群众“补粮”。对于民族文化教育,我们许多人有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总认为大多数的壮族群众在文化教育上已迈入“小康”,因此在文化工作的政策取向上和文化精神产品的供应上都往往忽视了众多尚未跨过“温饱线”的壮族群众。庭望先生在深入壮族山村中调查时发现,许多留守的老年农民家里的电视机都积满了灰尘,问他们为什么不看电视,大家都反映电视节目里说的都是普通话,老人们听不懂,所以宁愿放一些壮族山歌光碟都不愿开电视机听那些“不懂话”。听到这样的反映,庭望先生心里很沉重,他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人数1700多万的壮族,直到如今,仍有近千万文盲,其中750万人是青壮年,他们处在乡村生产的第一线。汉文学不会,汉语半懂不懂。根据壮族农村的实际情况,庭望先生写了《壮族74村寨文化水平调查报告》,呼吁我们整个社会为这些“缺乏精神食粮”的壮族群众“补粮”。他和一批关心农村壮族文化教育的学者共同向国家领导人反映设立专门的壮语频道和广播频道,经过努力,壮语广播频道终于得到了恢复。作为学者,庭望先生并不因为自己在文化的金字塔尖上而忘记了最底层群众的文化权利,他是一个真正的壮族文化的守望者。
作为大师级的学者,不仅要具有被称为“社会良心”的品格,而且要具有引领思想的才气,在这方面梁庭望先生的研究精神也是令人敬佩的。他是一个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和实事求是思想研究民族文化的智者,善于在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上层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他在我国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许多重大成果是开创性的,一些成果甚至改写了历史。在布洛陀文化研究中,他抓住了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一主线,指出布洛陀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壮族先民改造自然的能力,于是自然神让位于社会神。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专家们的赞赏,成为布洛陀研究的主流观点。在壮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研究中,他根据壮族古代社会的特点,论证了壮族社会曾存在过奴隶制,不过不是西方的那种奴隶制,而是家族奴隶制。在《论壮族奴隶制》一文中,他认为:“壮族是有奴隶制的,即通常所说的东方奴隶制或家庭奴隶制,与汉族、古希腊的奴隶制有差别。壮族社会阶级分化萌芽于殷商末西周初,氏族公社大量瓦解则在春秋战国时代”。庭望先生关于壮族奴隶制特点的论证,结束了壮族历史研究中关于壮族是否有奴隶制的争论。为已经出版的《壮族通史》的构架起了重要的作用,改写了壮族的历史。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庭望等一批民族学者的积极推动下开启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综合研究,对55个少数民族文学的定义、范围、特征、在中华文学中的地位、民族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归纳,全方位地探索了少数民族文学从神话时代到当代的各种体裁的演化规律,从社会发展史和中央王朝更替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两条线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进行剖析,基本建构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整体理论框架。庭望先生最有创见的理论是建构了中华文化的四大板块学说。多年来对于中华文化的宏观结构学者多从文物的分布来划分,有三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八分法等论说。庭望先生认为以考古为依据,只能做为部分区域的依据,不能作为整个中华文化划分的依据,因为地下文物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我国,新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分布就很不均衡,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文物密集,江南稻作文化圈次之,而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类似文物相对稀少,有的甚至至今没有发现。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文物也相对稀少。如果纯粹以文物为依据,有些少数民族就被排除在外了。他依据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和民族文化将中华文化分为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和江南稻作文化圈。这一新理论在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瞭望》杂志誉为近年中国文化研究的三大亮点之一。庭望先生的许多研究成果多数都像中华文化四大板块学说一样,闪耀着一代文化大师的思辩光辉,给我们以新的启迪和力量。
具有持之以恒的创造和勇气品格的导师是倍受人们尊敬的导师,对那些最终要以自己的人格学识来影响人类文化的人物来说,品格比才思更重要,个性比情智更关键,因为在终极意义上,它将决定着他们人格的走向,同时也决定着他们创造性劳动的最终价值。庭望先生以自己不懈的追求、勇敢的探索、潜心的研究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民族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学术界的赞许,人们的崇敬和社会的承认,他是广西出现的一代文化大师,这是广西人的骄傲,他是当之无愧的壮族骄子。
????????????????????????????
??????????????????????? ?2011年8月10日
?
梁庭望先生与潘琦、黄汉儒合影
?
梁庭望先生与媒体记者见面
?
梁庭望和与会专家合影
?
梁庭望先生和学生交谈
?
梁庭望先生与朋友合影
?
区党委原副书记潘琦出席梁庭望先生从教五十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