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图书数字工程视频讲座:
左江流域是骆越文化艺术之都
谢寿球
第三讲 古老的生态民俗博物馆
左江流域是古骆越最后的民族文化艺术遗存区,许多民俗堪称为古骆越文化的活化石,是古老的骆越生态民俗博物馆。
左江流域是骆越人古森林部落的发源地。左江流域的主要山脉西大明山壮语叫“岜乜是”,意为妈祖山,主要河流黑水河古称“逻水”,逻水也就是古之骆越水,是古骆越人的母亲河。近年来古人类基因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从非洲来的古人类从东南亚进入中华大地最早的路径是北部湾沿岸和古左江流域,因长期在骆越水流域生活并发明稻作迈入了文明的门坎,基因发生了重要的突变而形成了骆越族群。这说明左江流域是古骆越人最早的祖居地。居住在古逻水流域的骆越人是古老的森林部落,因为保留了古老的森林崇拜习俗而被称为“侬人” (骆越人称森林为“侬”,也写作“岽” ),并因此得姓为“侬”,森林部落聚居之地也因此被称为“侬垌”。骆越森林部落的图腾是三头鸟标志,三头鸟标志现在还遗存在龙门万承土司墓地的石刻上。
大新万承土司墓三头鸟石刻
下雷镇政府附近有“侬王城”遗址,在森林部落故地的城寨遗址中,“侬王城”的规模是最宏伟的。侬王城的弄闷屯有一个隐藏在森林中的岩洞祭祀遗址,当地村民称为“京帝庙”,“京帝”很可能为“地母之庙”。岩洞祭祀遗址是森林部落走向稻作文明后对祖居中心的历史记忆,著名的田阳县布洛陀文化遗址就是一个岩洞祭祀遗址。侬王城岩洞祭祀遗址是古骆越森林部落的中心和起源地。
古逻水
古逻水也叫下雷河,源于靖西市武平乡武平街念屯,东南流至同德乡、湖润镇流入大新县下雷镇,雷平镇至大新县念底屯汇入归春河后叫黑水河,经大新县恩城乡、雷平镇、江州区新和镇后流入左江。下雷河和黑水河是骆越文化遗产和文物的重要分布区。
侬王城寨
侬王城岩洞祭祀遗址“京帝庙”
下雷古街法(天街祭坛)遗址
“垌”是骆越稻作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以稻作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单位,我国长江以南“垌”地名广泛分布,这彰显中华民族垌文化历史记忆的深远。中华垌文化是中国稻作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也是中国土司文化的根,中国最早的行政单位就是“垌”,最早的“土司”就是“垌官”。
大新县侬、雷、火、平、婆五垌是中华民族英雄侬智高的根据地,在历史上曾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侬、雷、火、平、婆五垌是中国垌文化遗存最典型最丰富的地区。“侬”姓氏是骆越最强悍的部落之一森林部落的主体姓氏。古逻水的骆越先民有一个标志性的节日叫“侬垌节”,“侬垌节”中“侬”字也写作“笼”字,意为走下。“侬垌节”是骆越民族从游猎采集经济向稻作定居经济转变的标志性记忆,也是骆越民族对稻作这一历史性变化节点的盛大纪念。
侬垌节”也叫“洞节”,“洞节”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叶限》一文中就有记载,记载说“洞节”的年代在秦汉前,这说明“侬垌节”的历史非常久远。“叶限”名字中的“叶”是逻水流域壮语中女性姑娘名字的冠词,“叶限”就是“苦女”的意思。文中记载叶限“善淘金”,历史上左江流域只有大新县的下雷盛产金,“洞节”的地点很可能就在下雷一带。“侬垌节”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即祭雷王求雨,求雨的巫师要用“伏法”即“雷公斧”做礼器,祭坛叫“顶法”意为祭天之坛,而下雷圩的壮语名叫“街法”意为“天街”,即有祭天之坛的街圩。在逻水流域只有下雷圩有祭天之坛的名字记忆,说明下雷是骆越“洞节”即“侬垌节”的起源地。
侬垌节习俗主要在大新、龙州、天等这三个县流行。侬垌节虽然以歌圩的形式出现,但主要内容却是祭祖祈福,举办分稻种开耕仪式。祭祀的核心内容叫做“求务”,“务”在当地的壮语中是指远古祖宗漂浮在天与地之间能沟通天地的魂灵。“求务”仪式庄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求务”时要摆上稻种、鲜花和鸡、猪肉、粽子等祭品。“求务”的主要程序是:安桌、封桌、开声、吹香、请师、上溏、点挑夫领兵马、登天、求务、领花、领稻种、驱虫、回人间、下禁得、退师退法、分花、分稻种等,共17个程序。整个仪式从凌晨3时到中午12时。侬垌节是崇左市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2012年11月侬垌节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品牌节庆活动。
大新侬垌节的祭祀场面
龙州侬垌节的祭祀场面
下雷还有一个和侬垌节同样重要的节日叫“霜降节”,如果说侬垌节是壮族开耕节,那么“霜降节”就是壮族的丰收节。左江流域众多的壮族节庆活动带有稻作文化的浓重色彩,如农历四月初八有给耕牛保健的牛魂节和举行插秧仪式的插秧节,农历六月初六有给稻谷招魂祈丰收的谷魂节,农历七月二十二有敬雷神求雨的下雨节、农历十月有用新米做饭祭祖请客的尝新节等。这些节日都起源于远古的傩祭,是中国最早的原生态节庆活动。原生态稻作文化节庆的遗存说明左江流域是骆越稻作文化起源的重要中心。近代野生稻普查的成果也证明位于左、右江交汇地带的扶绥县是广西野生稻基因多样性的中心之一,农业专家已把扶绥县发现的89种野生稻列入了国家野生稻资源名录,是我国进入国家野生稻资源名录最多的县份。野生稻基因多样性的中心也就是水稻栽培技术的起源中心。扶绥县也是骆越稻作文化标志性文物大石铲遗址分布的中心地带之一,扶绥县的中东、昌平、渠黎等地是广西出土大石铲数量最多的地区,大新县博物馆还收藏有全国最大的大石铲。正是因为左江流域是骆越稻作文化起源的重要中心,所以许多壮族的节庆活动带有远古原生态傩祭文化的独特性和神秘色彩。傩祭也就是稻作纪念祭祀,原生态的傩祭后来衍生出了次生态的傩歌、傩舞、傩画、傩戏等,原生态稻作祭祀文化是中华的根文化。
左江流域也是骆越宗教民俗文化的重要遗存区,骆越人的宗教民俗文化曾经历过从自然神崇拜到社会神崇拜的过程,自然神重要的有雷神、水神、地神,社会神主要是祖先神,主要有花婆、稻神娅王、祖母王龙母、骆越王等。骆越祖母王龙母是居于首位度的祖先神。骆越祖母王龙母的祭祀也是居于首位度的祭祀。形成著名的龙母祭祀习俗。左江流域著名的龙母祭祀习俗传承地有宁明县明江的白母娘祭祀、龙州的紫霞洞“妑蒲”神(祖母神)祭祀、扶绥县龙头乡的龙母祭祀。
龙州的丽江和明江有一种古老的祭祀水神白母娘的习俗,据著名学者游修龄 在《龙舟、端午节和屈原》一文中考证,“宁明县五月五纪念的不是屈原,而是白母娘。当天先在室內祭祀祖先,然后换衣,化妆,打扮一番,去看龙舟競赛。在競赛时,还要放鞭炮和地炮,炮声和呐喊声此起彼应,十分热闹。与他们祖传的《端阳节歌》所唱的一致:‘划船恭敬白母娘,鞭炮地炮响连天。’壮族地区龙舟的演变,更为明显地说明端午纪念屈原是后来受到汉族的影响,他们最初祭祀的白母娘(蛟龙图腾)才是与古百越族同源。”这里所指的水神“白母娘”壮语叫“妑蒲”,意即祖母。壮族的祖母神源于骆越的始祖女王,她是女祖神“姆六甲”和“花婆”、稻神的转世化身,也是能驯服水中蛟龙的女神。在骆越后裔的两广汉族、壮族、侗族、水族、仫佬族、黎族等民族中,她都是至高无上的祖母神,两广珠江流域骆越后裔的汉族称她做“阿嬷”或“龙母”,壮族叫她做“娅蒲”、“妑蒲”或“娅王”,侗族称“萨玛”或“萨岁”,仫佬族叫“蒲王”或“婆王”,黎族叫“黎母”。显然,在骆越故地的“祖母神”具有比其他神灵更为崇高的地位。龙州紫霞洞就是古骆越祖母神“妑蒲”(白母娘)的祭祀圣地,花山岩画就是祭祀“妑蒲”(白母娘)的形象记录,这里是骆越岩画的中心地带,也是骆越祖母神“妑蒲”(白母娘)的祭祀中心,这个中心的中心就是龙州境内的紫霞洞。紫霞洞自古以来就是红河流域、左江流域祭祀骆越祖母神“妑蒲”(白母娘)圣地,每年的二月十九,各地数万群众汇集上金乡祭祀骆越祖母神“妑蒲”(白母娘),并举行隆重的赛龙舟、抢花炮和歌圩活动。形成独特的龙舟歌圩。
龙州上金乡的龙舟歌圩
扶绥县龙头乡的龙母巡游活动
扶绥县的龙头乡也有龙母祭祀民俗,每年农历的五月七日,人们将龙母庙中的主神请出来,组织舞蹈队及八音乐队,敲锣打鼓,巡游各村道、巷口、街圩等所在的社区全境,龙头乡龙母庙会活动是民间信仰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仪式规模最大、最为热闹的集体性活动,寓意是请龙母出巡驱邪祈福以求天下太平、幸福安康。祭龙母活动后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可以说祭龙母是当地传统的“狂欢节”。
骆越古民俗的广泛遗存使左江流域成为骆越重要的民族风情文化带,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