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 4月 20th, 2024

骆越文化网

luoyue.org

南宁日报:传承发展“那”文化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谢 寿球

9月 18, 2013

——专家学者走进隆安座谈“那”文化摘录
?
  链接:
http://nnrb.nnnews.net/html/2013-09/18/node_110.htm
?
编者按:

9月5日,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对中国隆安“那”文化(稻作文化)的历史遗存和品牌打造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一致认为隆安是我国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隆安作为我国稻作文化的展示中心是有丰富的稻作文化遗产支撑的。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
隆安将是原创稻作文化带的展示中心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 中国稻作委员会主任梁庭望
原创稻作文化带,大致处于东经1000°—1150°,北纬180°—280°,从地域上说,正好和壮侗语族民族的分布重合。既然壮侗语族民族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在壮侗语族民族分布地域就应当有一个展示中心,隆安县是原创稻作文化带要素的集合点,也将是原创稻作文化带的展示中心,其稻作文化的要素主要有:(1)田园如画。(2)位置适中。(3)平地突起稻神山。(4)稻神雕塑。(5)大石铲密集。(6)遍生野生稻。(7)六月六稻神节。(8)四月八农具节。
隆安有如此多的稻作文化元素,如果在岜娅恢复祭坛,整治好岜娅景致,建立分立的或综合的大石铲博物馆、水稻品种博物馆、那文化农具博物馆、那文化民俗博物馆,建立水稻优良品种培育基地、水稻新品种杂交试验基地、青少年学习的插秧田、罗兴江水轮车展示一条河,整合隆安旅游资源,隆安将会成为世界级的水稻展示亮点。
扎实做好打造文化品牌工作
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
非常高兴能够到隆安参加这次2013年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
一、关于“那”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什么是“那”文化,它的内涵和实质怎么用几句话概括起来。大家看能不能这样:所谓稻作“那”文化指的是古骆越族群在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把野生稻进化为水田“那”栽培稻,经过历史繁衍逐步形成了一种据稻田“那”而作,依稻田“那”而居,靠稻米而活,唯稻收而乐,具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特征、共同信仰观念的原始记忆的农耕文化现象,称之为稻作“那”文化。
稻作文化的实质:农耕文化是稻作“那”文化的根,民族文化是稻作“那”文化的本,原生态是稻作“那”文化之魂。这是对“那”文化内涵和实质比较科学的表述。
二、隆安打造“那”文化品牌的一些建议
1.要认真搞好规划。要请高明之人把整个文化规划起来。规划包括硬件和软件,比如说现在“那”文化搞起来了,我们要让人家看到什么东西,光是口头说是不够的。
2.要做好保护研究。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把散落在全县各地遗址、野生稻等保护起来;其次要搞好研究,特别是把死研究变成活研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活的东西,把人气带旺起来。
3.要做好宣传、推销。要大力宣传,张扬出去,把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对外宣传。
4.要开发利用。要形成一种文化产业生产力来带动。我们的稻作“那”文化,要把原始稻作到现代稻作农业几千年的演变过程都展示出来,包括每个过程的稻作饮食文化都演示给来宾,体现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了这么一个展示,人们看了就一目了然,又可以当作科技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道德教育基地。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可以思考和策划的。
掀开“那”文化的神秘面纱
广西文联副主席、市文联党组书记?张耀民
近几年来,为打造“那”文化品牌,我们有了很大的研究成果,隆安县做了很大的努力,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读者。但是,“那”文化还是显得很新鲜,它的面纱还没有掀开。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我,我今天如果不参加今天这个“那”文化座谈会,对“那”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参加了这个座谈会才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东西,所以南宁市隆安县的“那”文化应该把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进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力的传播,只有通过传播,使广大读者、观众和广大领导干部、人民群众认识到“那”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地有所作为,更好地推动“那”文化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也更有利于打造“那”文化品牌。隆安今年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那文化之乡”荣誉称号,稻神山等地具有那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隆安“那”文化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让“那”文化家喻户晓,闻名全国。
隆安为我国的水稻科学研究 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刀波
利用野生水稻的遗传多样性对现代水稻育种改良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分子辅助育种的方式,把在驯化过程中栽培稻丢失了某些野生稻中的优质基因导回,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抗旱等能力。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代水稻育种的改良对我国的水稻生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针对隆安县的文物历史遗迹、文化宗教、野生稻等方面的研究表明,隆安就是我国稻作文化的中心,而作为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生产工具最先进的稻作文化中心区的隆安县,对我国的稻作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在隆安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专家们在隆安的稻作文化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有了新的成果,隆安县为我国的水稻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隆安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稻作文化中心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出了“文化强县”的口号和建设“那”文化之都的构想,方向明确,思路清晰,不仅符合了我国的稻作文化研究的需要,也将会对隆安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
“亲子鉴定”可认定栽培稻起源于南宁附近地区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博士黄远辉
通过分析约1000份栽培稻和446份野生稻的基因组谱系,我们发现,广西南宁附近地区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最近。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栽培稻起源和驯化的新理论: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南宁市及其附近地区,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粳稻随后逐步向外扩散,传入东南亚(热带粳稻)、南亚(印度香稻)及东北亚(温带粳稻)等地。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后,又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经历了第二次驯化,产生了籼稻。东南亚的籼稻在最近一、两千年前又再次传回中国(如宋朝年间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
利用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手段揭示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过程,这项研究成果于去年十月刊登在《自然》杂志上,并获得了广泛关注。
抓住机遇 创造品牌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副主编 梁伟平
听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报告,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我就简单谈谈对“那”文化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个人看法。
目前,我认为“那”文化研究存在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定位问题,主要是“那”文化和骆越文化的关系问题;二是品牌问题,主要是如何利用“那”文化这个无形资产打造中国·隆安文化名片;三是开发利用问题,就是如何把“那”文化的研究成果变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在研究“那”文化和骆越古稻作文化时,要与广西倡导的民族文化与国家鼓励支持的文化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形成“那”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品牌效应,这才有现实意义。这其中的关键是思路与方法。例如首先要明确清晰骆越古稻作文化与骆越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然后捆绑在一起,逐级往上汇报,争取南宁市和自治区乃至中央的支持。
按照计划,明年将在自治区召开世界性的稻作文化论坛,这对隆安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隆安县全面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我认为,要抓住有现代科学支撑资格概念带来的战略机遇,创造文化品牌,必须敢打市场牌、改革牌、创新牌。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改变思想观念,尤其是招商引资的方法,首先是引进思想,然后是引进思路,其三是引进团队,其四是引进人才,其五是引进产业,其六才是引进资金。抓住机遇隆安必然会有跨越式的发展。
?
隆安成为世界稻作文化的显亮点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 谢寿球
隆安稻作文化重要特点是它的原生性,以隆安为中心的地区是野生稻基因多样性的中心,也是野生稻最早的驯化点。这里有最古老的野生稻“活化石”存活,有最古老的稻作地名遗存,有最古老的稻作文物出土,有最古老的稻作祭祀遗址分布,也有最古老的稻神祭祀民俗传承。隆安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寻找的稻作文化圣地和远古的“伊甸园”。
隆安稻作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的丰厚性,隆安是我国稻作文化的显亮点,也是稻作文化的“大观园”。这里有规模宏大的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有神秘古朴的祭祀雕塑群,有各式各样的稻作文化文物,有多姿多彩的稻作民俗风情。
隆安稻作文化的中心是乔建镇的稻神山。经过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今年3个月的深入考查,终于破解了稻神山的千古之谜,稻神山原来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人像,远古时代的古骆越人把她当作稻神来祭拜,形成了一个中国最宏大的稻作祭祀遗址群。稻神山是我国稻作文化中心的中心。
稻神山是骆越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世界级的珍贵文化遗产,是隆安县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隆安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最佳选择和重要突破口。
打造“世界稻作文化”之都
广西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原主任何劳
据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隆安县是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明地,具有悠久和深厚的稻作文化底蕴,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按照这个说法,我认为,隆安县已经具备了打造“世界稻作文化”之都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条件——一是中国稻作委主任梁庭望教授于2004年在《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提出,壮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这个结论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尤其是韩斌先生2012年10月4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水稻全基因组医院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的论文,证明南宁周边地区为世界栽培水稻发源地;二是隆安及周边县发现许多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即普通野生稻;三是隆安世居壮族是古骆越人的后裔,有4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大石铲遗址,仅大龙潭一直就出土完整的大石铲的数量均居世界之冠;四是隆安“那”文化的遗存最全最丰富;五是隆安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适宜古骆越先民在原始的“雒田”上栽种水稻,后演变为“稻田”。
综合以上5个条件,完全满足甚至超过了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提出的“稻作农业起源发祥地必须具备的4个前提条件”。所以我认为,打造中国隆安“稻作文化”之都的客观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打造“世界稻作文化”之都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二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设立稻作文化起源发祥地保护区;四是建设稻作文化博物馆;五是开发“稻神山”系列养生食品;六是开展特色旅游。希望隆安县稻作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发光点,成为隆安县及广西经济发展战略新的支点或增长点,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尽快上马建设“那”文化旅游工程
广西古籍整理办公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罗宾
隆安县的“那”文化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了5年,成果不小。但如果不上马建设文化旅游工程,人家就会拿走。前天下午,潘琦书记的一个同学——《人民日报》一名资深记者告诉我说,贵州荔波县正在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景区,其中,把广西南丹县白裤瑶的文化搬到荔波去,我们南丹的白裤瑶文化小打小闹了很多年,一直不成气候。人家(荔波县)拿过去之后做得很好,现在你到荔波去,连500元一间的客房都很难找到,就这么红火。因此。我建议隆安的“那”文化景区要尽快上马建起来。
打造“那”品牌 增添“文化能量”
中共隆安县委书记 吴朝晖
经过广泛的科学研究和论证,证明早在6500年前,骆越先民就在隆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稻作文明的大石铲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隆安已经挖掘出土了大龙潭遗址等数十个大石铲祭祀遗址,使隆安成为世界“那”文化圈中大石铲祭祀遗址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隆安境内相继发现的野生稻生长地等诸多考古成果,进一步表明了壮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隆安县是“那”文化(稻作文化)的中心之一,是世界栽培水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近年来,隆安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深入实施“文化强县”发展战略,提出了积极打造“那”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的工作思路,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组织开展“那”民俗文化调查,广泛挖掘“那”文化元素,深入研究“那”文化证据链,积极申报“那”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办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大型节庆系列活动等,隆安“那”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6月20日,隆安被中国民协正式授予“中国那文化之乡”称号。
“那”文化正是我们隆安独特的文化印记,下一步,我们将以“那”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展延伸隆安“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台与空间,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进一步聚集人气,鼓舞士气,为隆安的发展增添更多更大的“正能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隆安千年稻作文明一定能够焕发出更新的活力与生机,我们也一定能够把隆安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兴隆平安的美好家园。
水稻栽培或起源于古骆越地区
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所所长、广西壮学会副会长赵明龙
2010年,我曾经考察印度阿萨姆邦,发现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稻田,而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则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可见两地农业文化特色相差之大。经向当地农史专家询问,以及查阅相关史料得知,印度阿萨姆邦的稻作文化是从中国两广地区经云南、缅甸传播到那里的,与壮泰族群迁徙路线基本吻合。因此,我认为,中国壮族和印度阿萨姆邦泰人(外称阿洪人)是同源跨境民族,彼此不仅是世界“那”文化的发祥地,而且也是“那”文化的民族。可见,水稻的栽培很可能是在中国长江流域或古骆越地区首先开始的,然后向东南亚、南亚传播。
?